凤头鹀(英文名:Crest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lathami),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 凤头雀,是雀形目鹀科的一种独特鸟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的竖立刺状凤冠,体型较大,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至中国东部的山区草丛和灌木地带。
外形特征:雄性凤头鹀羽毛光泽黑亮,翼部呈鲜艳的栗色,雌鸟则为斑驳的污褐色,翅膀略显暗淡。雄鸟拥有延长的前冠羽毛,可竖立成显著的凤冠;雌鸟的凤冠较短,整体体色为淡橄榄色,胸部条纹明显。幼鸟与雌鸟相似,但凤冠极短且不明显。
鸣叫特征:凤头鹀的鸣唱简单,由显眼的栖息处开始,先是一连串2-3对音符,起始音低沉嘶哑,随后音调降低,旋律柔和,结尾音节变化多端,可反复吟唱。典型叫声为轻微的“tip”或“tlip”,飞行中更有力。
生活习性:凤头鹀栖息于丘陵开阔地和矮草地,活动与觅食主要在地面进行,好动且容易观察。冬季会前往稻田觅食,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形成小型群体。偏好在道路边缘和烧过的草地中觅食,受惊时会飞向高草或灌木。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5月至8月,雄鸟在岩石或高树上展示凤冠并高声鸣叫后,与雌鸟配对。雌鸟独立筑巢,巢址选择广泛,包括草丛、堤坝洞穴或灌木下,巢呈深杯状,由细草和苔藓编织。每窝产卵4-5枚,卵呈灰白色带褐色斑点。
区别辨识:凤头鹀的特征性凤冠和深色羽毛使其易于与其他鹀科鸟类区分。雄鸟与雌鸟的颜色差异明显,而幼鸟则与雌鸟相似,但凤冠不发达。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亚洲南部至中国东部的山区,包括巴基斯坦东北部、印度中部与中国中部和东南部,以及东南亚北部。非繁殖期可能向较低海拔移动。
其他:凤头鹀的食物以植物性为主,包括谷粒、薯类、杂草种子和少量昆虫。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凤头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凤头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