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丝雀

Cape Canary Serinus canicollis

南非丝雀(英文名:Cape Canary,学名:Serinus canicollis),是雀形目燕雀科金丝雀属的鸟类。体型较小的雀类,俗名因灰后颈与黄腹而得名。其背部呈橄榄绿色,广泛分布于南非的灌丛、林缘、草原及花园。该鸟常成小群活动,鸣声急促多变,飞行时发出尖锐颤音,是非洲南部常见的留鸟与游荡型食种子雀。

外形特征:体长11.5–14厘米,体重10–19.7克。体型纤细,尾长且无翼斑。雄鸟指名亚种前额至头顶及颊部深绿带黄或金黄晕染,后颈至颈侧呈灰“披肩”;上背深橄榄绿并具暗色细纹,腰与尾上覆羽黄绿;尾羽黑褐,外缘鲜黄;翅黑,羽缘黄绿;颏至胸淡黄绿,胸侧略深并带灰尖,余下体淡黄白;虹膜褐色;上喙灰褐,下喙乳白;腿暗粉红褐至黑灰色。雌鸟额面黄绿较淡,上体暗绿且条纹明显,腰鲜黄绿;灰色披肩延伸至颏喉胸,余下体灰白。幼鸟整体褐黄,头背具深色纵纹,尾褐而非黑,下体淡黄密布褐色条纹,嘴角色。亚种thompsonae与指名近似但上背更淡灰;griseitergum雄鸟额面更绿,灰披肩蓝灰,背灰绿显纵纹,下体偏绿;雌鸟头至背灰绿具条纹,腰黄绿,喉胸深灰。

鸣叫特征:雄鸟于树梢或展示飞行中发出响亮、活泼且杂乱的连串乐音颤音、刺耳颤音与婉转声,连续可达20秒,繁殖高峰时可达15分钟,亦与其他雄鸟合唱30分钟。叫声包括上扬的“sweet”或“peet”,下滑的“tswee-yew”,上扬的“way-yee”或“dzoo-wee”,以及飞行中的短促“tiririririr”;警戒声为重复的哀怨“sweeet”“tweee”等。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及低山林缘、空地、草地、灌丛、刺灌丛、桉树林、牧场、果园、花园等,海拔从海平面至丘陵及低山,在津巴布韦可达1350–2300米。留鸟、部分迁徙或游荡;高海拔个体冬季降至低地。常游荡至非繁殖区,如北卡鲁。春季南角地区数量增多,夏季干旱北部罕见。以柔软绿色种子为主,包括松、鬼针草、番石榴、枇杷及多种草本、灌木种子,偶食小昆虫如蚱蜢。单独、成对或集小群至50只,非繁殖季可聚500只,亦加入混群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为8月至翌年2月,偶至3月。一夫一妻制,群集或半群集营巢。雄鸟作蝶形展示飞行,边飞边高声歌唱;栖枝上向雌鸟摆体高歌或发短喵声,常突冲追逐。雌鸟呈屈从姿态。巢由雌鸟主筑,为厚壁杯状,材取细根、植物纤维、绒毛、叶、地衣、松针、毛发等,置于树叉或枝上1–20米,多为外来树种如松、栎、桃、柑橘,偶用本地树或藤。窝卵2–5枚,白或微绿粉红,具褐红斑;雌鸟孵卵12–14天,双亲育雏,雏期15–18天,离巢前可提前2天离巢。南非78枚卵孵化率76%,出飞率64%,主要损失来自捕食(如伯劳及吸血蝇),9%卵未受精。寿命至少5年。

区别辨识:与同体型的食种子雀区别明显:后颈灰色、面部无斑纹。与同属其他种相比,缺乏明显翼斑,尾长而色艳,且鸣声急促杂乱。亚种间差异主要在于上背色调及灰色披肩深浅。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南非南部自西开普省向东至西自由州及东开普省东北(指名亚种);津巴布韦东部及邻近莫桑比克(griseitergum);南非北部与东部、斯威士兰西部、自由州东部、夸祖鲁-纳塔尔南部及莱索托(thompsonae)。非繁殖区:游荡记录于北卡鲁、东开普林波波省。历史上曾引入毛里求斯(已灭绝)及留尼汪岛。

其他:曾被视作黄顶丝雀同种,因羽色、生境及海拔差异显著,且线粒体DNA研究支持分立,故现为独立种。因种植外来针叶树与杨树,其在卡鲁地区的数量与分布范围有所扩大。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南非丝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南非丝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