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耳丝雀

Black-eared Seedeater Crithagra mennelli

黑耳丝雀(英文名:Black-eared Seedeater,学名:Crithagra mennelli),是雀形目燕雀科丝雀属的鸟类。具有鲜明的特征,包括其独特的面部图案和中等体型。分布于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至安哥拉东部,博茨瓦纳东北部,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南部。

外形特征:成年黑耳丝雀长约13-14厘米,体重13-17克。雄鸟上额至后冠部有黑色条纹,长而宽的白色眉纹,颊部、眼罩和耳羽呈煤黑色,颈侧白色。背部灰褐色,肩部和背上有深棕色条纹。尾巴暗棕色,边缘较浅。翅膀暗棕色,中覆羽尖端淡棕色或灰色,大覆羽边缘淡黄褐色,翼尖白色形成双翼斑。下体白色,下颌两侧有时有细小的棕黑色斑点。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头冠条纹和面部颜色为棕色至深棕色,上体更偏棕色,下体条纹更明显。幼鸟与雌鸟相似,但面部更偏棕色,翼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边缘淡黄褐色,下体条纹更重。

鸣叫特征:具有悦耳的音乐般的哨声和颤音组成的上下起伏的鸣唱。叫声为刺耳的“chu-we-dit”。

生活习性:黑耳丝雀栖息于低地和较低的山地干燥的Brachystegia和Baikiaea树林中,包括Zimbabwe东南部的Julbernardia和Brachystegia树林以及高降雨区的Uapaca树林;也见于Acacia混合林、海岸森林、木丘、桉树(Eucalyptus)种植园;偶尔出现在农田边缘和大花园。海拔高度可达约2000米,但最常见于600米以上。部分迁徙,非繁殖季节,大群随机游荡以寻找觅食区。

生长繁殖:繁殖季可能为9月至翌年4月,主要集中在12月至3月或5月。一夫一妻制。展示中的雄鸟几乎持续地从显眼的高处唱歌;求偶飞行中,飞升至高空然后迅速俯冲,减速做波浪式滑翔,最后猛扑回栖息地;求偶伴侣并肩而坐,喙指向上方,两翅下垂颤动,尾巴半竖,随后无声地轮流盘旋对方上方。巢由苔藓、Brachystegia花序、树枝、树皮条、根、苔藓和一些羽毛构成,用蛛网绑定,通常置于离地面1-9米高的Brachystegia树的分叉处。每窝产卵2-4枚,蛋色淡绿色,有淡灰色和黑色细斑点;仅雌鸟孵化,期间由雄鸟喂食,孵化期约13天;雏鸟期18天。在圈养条件下,已知存活至少6年。

区别辨识:与Reichard's和Streaky-headed Seedeaters相比,黑耳丝雀有更加大胆和对比鲜明的面部图案,尤其是脸颊黑色,胸部有条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安哥拉至坦桑尼亚东南部,津巴布韦南部和莫桑比克。

其他:原被归类于Serinus属,但基于线粒体和核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属多系群,因此属被重新划分,黑耳丝雀被移至恢复的Crithagra属中。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耳丝雀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