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脸秃鹫(英文名:Lappet-faced Vulture,学名:Torgos tracheliotos),是鹰形目鹰科皱脸秃鹫属的鸟类。体型庞大的旧大陆鹫,本属唯一成员。别称肉垂秃鹫、努比亚秃鹫。以裸露头部两侧的粉色肉垂而著称,能够撕开猎物的毛皮,是非洲荒漠草原上数量较多的大型鹫。体长可达115厘米,展翼宽度2.7米,体重在4.4至9.4公斤之间。分布于非洲广泛区域,以及以色列、阿拉伯半岛南部和西部。
外形特征:皱脸秃鹫背部羽毛呈现黑色与褐色条纹交错,尾部呈楔形,腹部覆盖着大量的白色绒羽。成鸟具有棕色和白色相间的胸部条纹,以及白色的腿部羽毛。幼鸟全身棕色,头部带有少量绒毛,喙色暗淡,下体无浅色区域。两种亚种在肉垂的发达程度、头部裸露情况、喙和腿部颜色上有差异。
鸣叫特征:通常较为沉默,发出的高音快节奏的叽喳声或尖叫偶尔由处于劣势地位的个体在尸体附近发出,巢穴中也会发出各种嘶嘶声和咯咯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的草原、沙漠地带,偏好干燥环境,比其他鹫类栖息地更干旱。活动范围广泛,有时可达200公里,觅食时利用宽大的翅膀低负载的优势,进行较早的上升和缓慢的搜索飞行。以腐肉为主食,偶尔猎杀小型动物,可能从其他猛禽处抢夺食物。群体狩猎现象罕见,如曾观察到集体猎杀火烈鸟雏鸟。在较大尸体或水源处,最多可聚集50个个体。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旱季,筑巢于短小的灌木树上,如金合欢树,巢由枯枝构成,内部铺垫干草。每窝产一枚蛋,极少数产两枚,孵化期54至56天,幼鸟两次换羽,首次为白色绒羽,第二次为灰色绒羽,离巢期125至135天,可能在离巢一年后仍被父母喂养。六岁前不繁殖。
区别辨识:与同域的其他鹫类相比,皱脸秃鹫头部裸露、肉垂明显,喙部巨大,腿部羽毛白色,飞行时翼下边缘和翼尖的白色线条是其显著特征。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非洲分布广泛,包括塞内加尔、马里、尼日尔、乍得、苏丹、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阿拉伯半岛分布于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在以色列已灭绝,阿拉伯半岛的种群估计在500只左右。
其他:全球种群估计最少8500只,面临多种威胁,包括栖息地破坏、农药中毒、人类迫害等。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皱脸秃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皱脸秃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