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鹀(英文名:Przevalski's Finch,学名:Urocynchramus pylzowi),是雀形目朱鹀科朱鹀属的鸟类。特有于中国中西部山区。命名源自随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探险队采集标本的俄国探险家米哈伊尔·皮尔佐夫。该鸟曾被视为朱雀或鹀,但2000年被归类为唯一属于Urocynchramidae科的物种。头部及上体呈沙褐色,具玫瑰红的喉、胸及腹部,尾长且外侧尾羽呈粉色。
外形特征:雄鸟上部条纹状棕色,从喉至尾侧显亮粉红色;雌鸟全身条纹状棕色。两性均比朱雀更纤细,喙较小,尾更长。雄鸟叫声急促,有时在飞行中发出。成鸟长15.5-16.5厘米,尾长而呈阶梯状,初级飞羽十根,翅短。雄鸟下额侧、眉纹、脸颊至喉、胸、上腹及两侧深玫瑰红,眼环淡粉色;雌鸟头部和背部如雄鸟,脸颊和耳羽棕黄色,条纹更深。幼鸟未详述,可能类似雌鸟。
鸣叫特征:雄鸟发出短促、匆忙的‘chitri-chitri-chitri-chitri’叫声,类似芦鹀的叫声,通常飞行或受惊时会发出清脆响亮的‘kvuit kvuit’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3050-5000米的山地和亚山地斜坡,偏好Potentilla tenuifolia丛生地带,也有矮柳和杜鹃花丛。通常独居或成对,非繁殖季节形成约15只的小群,主要觅食小种子,活动于灌木和地面,常在水源附近。
生长繁殖:在青海南山,早期7月已观察到离巢幼鸟及含卵的巢。巢位于灌木底部,离地5-15厘米,由长草茎和细枝构成,内部铺有细根和动物毛发。每窝产2-4枚蛋,蛋壳灰绿或橄榄绿色,布满棕色或灰棕色斑点,呈现橄榄棕或灰棕色外观。仅观察到雌鸟孵卵。
区别辨识:与其他鸟类(尤其是朱雀)的区别在于更细长的体型、较小的喙和更长的尾。与暗色朱雀和大朱雀相似,但嘴缘间有间隙,上喙基部处有膨胀,尾长呈凹形。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保护级别:Ⅱ级(2021.02.05)。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中部至西藏的山地,包括青海东部、甘肃西南至四川西部。具体地区包括东青藏高原至中国中部。
其他:该属仅有一种,为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于高海拔的灌丛及高山密丛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朱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朱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