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鹃隼(英文名:Black Baza,学名:Aviceda leuphotes),是鹰形目鹰科鹃隼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蓝黑色长冠羽著称,雄鸟具有一条宽白胸带,腹部带有锈红色边缘的白色横纹。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丘陵和低地森林,迁徙期和冬季可见于更开阔的生境。群居性较强,非繁殖季节常成大群飞翔和栖息。
外形特征:体长28-35厘米,体重168-224克,翼展64-80厘米。拥有细长的冠羽,飞行时不易察觉,站立时可垂直或倾斜。全身黑色,胸部有厚实的白色宽带,腹部有锈边的白色条纹。雌雄相似,但雌鸟次级飞羽上白色较少,腹部条纹更细窄。虹膜呈紫红至棕红色,喙为深蓝灰色,腿和脚为灰黑至蓝黑色。幼鸟较暗淡,褐色更重,喉部有白色条纹,腹部斑纹偏棕色,次年可达到成鸟羽色。
鸣叫特征:发出类似的颤抖哨声,有尖锐的鸥鸣和微弱的尖叫,类似黑脸鹃鵙的叫声,全年均可听到,不仅限于繁殖季节。
生活习性:偏好热带开放的落叶或常绿森林,包括次生林和竹林区,尤其喜欢靠近开阔地和宽阔溪流的环境,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1500米,主要繁殖于1200米以下。迁徙时和冬季,亦可见于红树林、果园、乡村花园和稻田上空。迁徙模式复杂,部分种群可能为居民鸟,或仅部分迁徙,如印度西南部、安达曼群岛等地。迁徙高峰期在10月至12月,向南穿过马来半岛,冬季主要在苏门答腊,偶尔在西爪哇。春季返回,迁徙持续到4月,通过老挝。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3月至6月,筑巢于大树上,高15-32米,巢由细枝构成,内衬草、纤维和绿色树叶。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约26-27天,双亲共同孵卵、育雏。雏鸟约在29天后离巢。繁殖成功率较低。
区别辨识:与黑脸鹃鵙、白翅鹊在外形上存在相似性,但可通过其独特的黑白配色和冠羽区别。不同亚种之间在体型、上体白色和栗色分布上有细微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印度、东部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和东南亚。在中国四川、云南为留鸟,其他地区为夏候鸟。在泰国、香港等地有迁徙记录。
其他:黑冠鹃隼在某些地区可能比预想中更为常见,如印度喀拉拉邦的西南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冠鹃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冠鹃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