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鹨

Blyth's Pipit Anthus godlewskii

布氏鹨(英文名:Blyth's Pipit,学名:Anthus godlewskii),是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鸟类。得名于英国的动物学家Edward Blyth。在蒙古、中国北部、西藏和印度邻近地区繁殖,冬季迁徙至南亚的开阔低地。其体长约18厘米,主要为淡褐色,上体有明显的纵纹,下体颜色较浅。

外形特征:布氏鹨为中型鸟类,体长15至17厘米,体重17至30.5克。其头部、翕和背部布满黑色纵纹,与淡色的羽缘形成鲜明对比。脸部羽色整洁,眉始于眼后,两翅有显眼的白斑,胸部有细纵纹。与田鹨理氏鹨相比,布氏鹨体型介于两者之间,整体羽色更淡,对比更强烈。喙细且深色。

鸣叫特征:鸣声为一系列短且沙哑的音调,叫声为一声尖锐、突兀的“shpeeu”,有时伴随着单音节的“chup”声。

生活习性:布氏鹨栖息于干燥的岩石山坡、石质草原和干涸的河床,冬季则出现在开阔地带,如稻田、草地和休耕地,常在沼泽地带迁徙。它主要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也会吃种子。它在地面觅食,行为类似于其他草地鹨。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五月,筑巢于地面,巢由草构成,每次产卵3至5枚,孵化期为12至14天,由雌鸟负责孵化,幼鸟离巢时间未详细记录。

区别辨识:田鹨区别在于叫声不同,布氏鹨体型更大,中覆羽斑纹不同且上体多纵纹。与理氏鹨相比,布氏鹨体型较小且紧凑,尾部较短,腿和后爪较短,嘴也较短且尖利。在手中时,布氏鹨的跗蹠比田鹨理氏鹨短,眼先色较淡且翼较长,后爪较弯曲,嘴较短。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俄罗斯南部、蒙古和中国北部,冬季迁至印度次大陆,包括斯里兰卡。迁徙期间会在东南亚、阿拉伯半岛东南部、以色列、土耳其、欧洲西北部、泰国、日本等地偶见。

其他:布氏鹨为长距离迁徙鸟类,广泛分布且常见于其繁殖范围内,冬季在印度局部地区常见,但在南方较为罕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布氏鹨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