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鹡鸰(英文名:Mekong Wagtail,学名:Motacilla samveasnae),是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体型较大的黑白鹡鸰,头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黑白条纹。雄鸟背部黑色,雌鸟及幼鸟背部呈灰褐色。该物种仅分布于湄公河下游及其支流的低地河段,偏好水流湍急、布满砾石沙洲与低矮植被的复合生境。
外形特征:体长17–17.5厘米。雄鸟额至后颈黑色;宽阔长白色眉纹显著,眼下具极细白色弯月纹;耳羽及颈侧黑色,颈侧下部有白色三角斑;上体黑褐色;飞羽基部白色、端部暗色,小覆羽黑褐色,外侧中覆羽白色、基部黑色,内侧中覆羽黑色而端缘白色,大覆羽黑色、端白,形成两道翼斑;尾羽黑色略褐,外侧两对尾羽白色、外翈基部及内翈边缘黑色;颏、喉白色,胸具宽阔黑色U形带,下体余部白色微灰;虹膜深褐色;喙黑色;脚灰黑色。雌鸟上体色较雄鸟暗淡,翼部白色减少;幼鸟上体更褐。
鸣叫特征:简单鸣唱为几组高而细、略显刺耳的哨音与啁啾,每串音后停顿4–6秒,可重复。复杂鸣唱为拖长、快速的连串音符,夹杂大量粗糙、拖长及嗡嗡声,近似欧亚金雀 Carduelis spinus。飞行时发出短促刺耳的“dzeer”声,可连续重复;栖止或短飞时则发出更低、更柔和的版本。
生活习性:专栖于宽逾100米的低地河流,要求河面存在急流、砾石浅滩、沙洲及众多露出水面的岩石与灌木组成的“河道镶嵌体”。避开裸露沙洲、土岸及植被与邻近洪泛区相似的高岛。洪水季时离开繁殖地。主要食物可能为小型节肢动物,繁殖季常在露出水面的灌木顶端沿枝行走取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2–4月低水位季节。唯一记录的巢于2010年3月发现于岩石小岛,筑于岩石与灌木基部的天然缝隙中,主要由细根构成,双亲共同育雏,巢内3只雏鸟。
区别辨识:体型小于白鹡鸰,喙相对更长,初级飞羽外缘白色部分更大。与大斑鹡鸰、日本鹡鸰及非洲斑鹡鸰相比,鸣声结构更简单,缺乏后者常见的延长卷音及频繁短语。
保护现状:IUCN: 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老挝极南部湄公河及其支流、柬埔寨东北部(甘比以上)及越南斯雷博河。非繁殖区记录极少,曾在泰国湄公河出现一次。
其他:该物种2001年才正式被描述,目前柬埔寨数量尚稳定,老挝状况不明,越南约有三对。主要威胁来自规划中的湄公河疏浚爆破工程,所幸2002年因环保反对未实施,但仍需持续监测。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湄公鹡鸰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湄公鹡鸰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