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岩鹨(英文名:Altai Accentor,学名:Prunella himalayana),是雀形目岩鹨科岩鹨属的鸟类。直译: 棕纹岩鹨。特征为灰褐色主体,胸带橙色条纹,白色喉部边缘有黑色细线。常见于岩石高原、草地和山脊地带,海拔范围广泛,从2800米至5500米。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以及中国新疆等地。
外形特征:中等体型,约15厘米长,体重25-29克。头部灰色,带有黑色条纹;背部和翅膀深栗褐色,有深色条纹,臀部较淡;两翼有两条白色翼带;尾巴棕色,末端有淡色斑点;下巴和喉咙白色,边缘有黑色点状;胸部、上腹部和两侧有红白相间的条纹,下腹部乳白色;眼睛红色;喙黑色,下颚基部黄色;腿黄色。雌雄相似。幼鸟比成鸟更淡,喉咙灰斑,胸部和腹部为淡黄色,均有深色条纹。
鸣叫特征:雄鸟在岩石上或空中追逐雌鸟时发出响亮的颤音,伴有颤音和笛声,与领岩鹨相似但旋律较少,颤音更多。叫声为‘tee-tee’,类似雀科的声音;觅食时低吟或持续颤音。
生活习性:夏季主要栖息于岩石高原草甸和裸露的岩石斜坡,冬季下降至较低海拔的草地和岩石山坡,通常在2000-4500米之间,偶尔降至1000米。以昆虫为主食,冬季辅以种子和浆果。群居活动,有时与其他岩鹨和岭雀混群。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5月至8月,可能为双窝制,细节未知。巢为厚实的杯状,由根、草和其他植物纤维及苔藓构成,内衬毛发,位于地面凹处或草丛下或岩石旁。一窝产卵4-6枚,仅由雌鸟孵化,周期约为13天;雏鸟由双方喂养,巢期不明。每巢平均成功养育4.45只雏鸟,部分巢穴遭捕食者破坏。
区别辨识:与领岩鹨相似,但颜色更深,条纹更密集。在繁殖地与其他岩鹨物种区分开来。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当地常见,确切数量未知,但在某些地区如南西伯利亚,它是高山苔原地区最丰富的物种之一。
地理分布:繁殖于俄罗斯南部至蒙古中部和中国西北部,越冬于天山南部和喜马拉雅山脉。具体分布包括东哈萨克斯坦、南俄罗斯至中蒙古和中国西北部。
其他:与领岩鹨一同被建议分类于Laiscopus属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高原岩鹨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高原岩鹨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