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蓝维达雀(英文名:Village Indigobird,学名:Vidua chalybeata),是雀形目维达雀科维达雀属的小型鸣禽。巢寄生鸟类,常将卵产于红嘴火雀和褐背火雀巢中。繁殖期雄鸟全身亮黑带钢蓝光泽;雌鸟及非繁殖雄鸟上体褐色具黑纹、下体浅淡,面纹醒目。非洲东南部的个体嘴红色,西部、北部和中部则为近白色。栖于稀树草原、灌丛、农田及城镇,能模仿宿主火雀的“咯咯”颤音及高哨音。
外形特征:体长10–11厘米,体重11.3–15克。繁殖期雄鸟通体黑色,泛绿至钢蓝光泽,翼与尾均黑;胁部具隐蔽小白斑;虹膜深褐,嘴白色(东南非洲为红色),腿橙至红橙色,繁殖季末变淡。非繁殖雄鸟似雌鸟,但上体条纹更明显,腿淡橙色。雌鸟头顶中央具淡褐色纵纹,边缘黑褐;面部淡色,具白色眉纹及眼下暗纹;上体褐色并具黑轴纹,腰无纹,尾暗褐色;翼覆羽端淡黄形成翼斑;下体喉至腹污灰白色,胸侧及胁淡黄褐;嘴角褐,基部淡;腿橙至粉红。幼鸟上体褐,眉纹及下体淡黄白,嘴黑腿粉灰,口腔特征与红嘴火雀雏鸟相似。雄鸟一岁出现繁殖羽。
鸣叫特征:雄鸟鸣唱为干涩快速颤音、沙哑音及沙沙声,夹杂对红嘴火雀歌声和叫声的精准模仿;曲目固定,含24种主题,部分为非模仿型。雌鸟及雄鸟的“咯咯”声结构相同。
生活习性:留鸟,雨季末至旱季初繁殖。栖息于刺灌稀树草原、河岸灌丛、耕地边缘、柑橘园、短盖豆(mopane)林地及村镇花园,海拔自海平面至埃塞俄比亚2000米。常近人居,在狗尾草等一年生禾草丰富处觅食。非繁殖季可集成百只以上群体,亦与近缘种混群。主食地面小禾草种子,也吃雨后出土的白蚁;在村庄取食木薯粉。用双脚刨土寻籽,啄壳后以舌将籽在腭脊上滚动脱壳。觅食回合1–24分钟,傍晚前最活跃。
生长繁殖:繁殖期各地不同:塞内加尔7–12月,尼日利亚6–8月,肯尼亚维多利亚湖5–6月,南非12–4月。雄鸟在距地面几米的显树顶鸣唱,间距100米至1公里,日唱4–76次(平均28次/10分钟)。雌鸟在雄鸟领域交配,一成功雄鸟10小时内可接待9–13次雌鸟访问。雌鸟专性寄生,主宿主红嘴火雀,次宿主褐火雀;于宿主筑巢期访巢,每日产卵1枚,每季22–26枚,卵白无斑,15.5×12毫米,较宿主卵大。孵卵11–12天,雏鸟留巢17–18天,离巢后由义亲再喂10–12天。雌鸟一岁首次产卵,雄鸟离巢12周开始求偶,一岁具繁殖羽。野外成鸟年存活率约55%,环志雄鸟最长记录5年。
区别辨识:非洲东南部可通过红色嘴与同属其他种区分;繁殖雄鸟翼全黑,无淡褐翼斑。非繁殖羽与针尾维达雀非繁殖羽相似,但腿红色。各亚种辨识要点:neumanni繁殖雄鸟具紫蓝光泽;ultramarina蓝紫至紫色;centralis翼暗褐;okavangoensis体型较小;amauropteryx钢绿蓝光,雌鸟条纹更多且嘴红。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西起毛里塔尼亚、塞内冈比亚,经马里、几内亚、象牙海岸、乍得、中非共和国、苏丹、南苏丹,东至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中部贯穿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部至乌干达、肯尼亚内陆、坦桑尼亚内陆及东北赞比亚;西南部见于安哥拉西部、纳米比亚北部、赞比亚西部、博茨瓦纳北部;东南沿海自索马里南部至南非东部(南至北开普省、自由州及夸祖鲁–纳塔尔)。
其他:曾被视为与包括淡翅维达雀在内的多个同属种为同一种,因雄鸟繁殖羽色、嘴腿色及鸣声差异而分立。部分亚种曾被视为独立种,但红嘴与白带种群在西南赞比亚等地同域共存且鸣声相同,故仍归为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靛蓝维达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靛蓝维达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