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胸文鸟(英文名:Black-throated Munia,学名:Lonchura kelaarti),是雀形目梅花雀科文鸟属的小型鸟类。主要分布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山地,常见于森林边缘、草地、茶园和花园等地。具有独特的黑喉部和胸部特征,是其范围内唯一一种仅在森林附近发现的文鸟。
外形特征:雄鸟面部至喉咙及胸中心黑色,冠至下背部呈棕色,带有白色轴纹。雌鸟类似雄鸟,但臀部常更斑点化。幼鸟全身无标记的棕色,缺乏脸和胸的黑色特征。在斯里兰卡的个体下体更为鳞状,而印度的个体则有淡黄色的侧腹和下胸。雄鸟成年指名亚种全长约12厘米,体重9.5-17克,脸部至喉咙及胸中心黑色,冠至下背部棕色,带有白色轴纹,臀部黑色带小白色十字形斑点,上尾覆羽棕色,边缘为暗金色或暗绿金色,上翼和尾深棕色;耳羽后至胸侧带淡粉色,其余下体黑色带白色锚形标记,逐渐变为尾下覆羽上的长条纹;眼睛深棕色,眼环暗灰色;喙大部分黑色,下颌基部有三角形淡蓝灰色;腿灰色。雌鸟非常像雄鸟,但臀部常更多斑点。幼鸟从冠到上尾覆羽上方无标记的棕色,脸颊淡黄色,喉咙、腹部和尾下覆羽淡黄色,胸浅栗色带细黑条纹,喙暗灰色。
鸣叫特征:接触叫声为短促、高音鼻音'ééénh';歌曲由一系列5个音符组成,但叫声特征了解不多。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边缘和草地开阔地带,如兰塔纳灌木丛、茶园和咖啡种植园,以及花园;海拔分布从山脚至2100米。以草籽、花和芝麻菜及蒲公英的种子头、稻谷为主食,可能也吃一些昆虫。常在地面觅食小种子,非繁殖季节形成较大的混合群,经常与其他同属鸟类混群。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延长,雨季高峰在3月至5月和8月至11月。筑巢由两性共同完成,巢为紧密的球形,由草制成,内衬细草,通常建在树上或紧贴建筑物。每窝产卵5-7枚,较大窝卵数8-12枚可能是两只雌鸟所产;雏鸟皮肤苍白,背上有稀疏的浅灰色绒毛,上颚淡黄色带黑杠;孵化和育雏期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文鸟区别在于独特的黑喉和胸部特征,以及特定的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间在颜色和斑点模式上有所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的西南山区,西方和东方的山脊,以及斯里兰卡。
其他:命名是为了纪念动物学家Edward Frederick Kelaart,由Thomas C. Jerdon在1863年首次命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胸文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胸文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