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文鸟

Black-faced Munia Lonchura molucca

黑脸文鸟(英文名:Black-faced Munia,学名:Lonchura molucc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文鸟属的鸟类。包括稻田、灌木丛、草地和林缘。

外形特征:成年黑脸文鸟体长10至11厘米,体重约12克。雄鸟头部至胸部黑色,颈背至背部和上翼覆羽棕色,上背有不明显的条纹,臀部白色带细密的黑色波浪状条纹,尾上覆羽黑色,上翼深棕色,尾巴黑色。下胸至尾下覆羽白色带细暗色条纹。雌鸟与雄鸟相似,但背部条纹更明显,颈部淡色斑块不那么清晰。幼鸟上体褐色,前额、头顶和眼周颜色较深,臀部和下体呈浅褐色,臀部、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有不明显的褐色条纹。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嗡嗡的‘krrit’叫声,类似小型金属喇叭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草地、灌木区、稻田、棉花草丛(Imperatum arundinacea)和耕作地,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1150米。通常单独、成对或小群活动。以草地和草本植物的种子为主食,可能也会摄食一些小型昆虫。在枝头和地面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雨季结束和旱季开始时,即7月至9月和1月,在苏拉威西;在弗洛雷斯岛3月至6月筑巢;在松巴岛和帝汶岛,幼鸟可见于5月至7月。雄鸟在无方向展示时会前倾身体,尾巴水平;在面向雌鸟展示时,它会左右转动,向她跳跃靠近,摇摆并扭曲身体朝向她,鞠躬,并通过伸直双腿、竖起身体、头部直立、腹部羽毛蓬松的‘倒置屈膝礼’展示吸引雌鸟。当雌鸟蹲伏时,雄鸟变得更加挺立,跳得更近并尝试骑乘。巢穴由草制成,放置在树上或稻草丛中。每窝产卵4至5枚;孵化期15至16天;雏鸟皮肤粉红色,背部有一两撮白色绒毛,喙边有白色的肿胀边缘,上颚奶油色带细黑线和两个小点,舌头有黑环和黑尖;雏鸟期18至21天。

区别辨识:成年黑脸文鸟与鳞胸文鸟的区别在于其黑色的头部和苍白的臀部。幼鸟的喙比五彩文鸟的幼鸟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新界:印尼苏拉威西岛,印尼摩鹿加群岛,小巽他群岛,Gag和Kofiau(四王群岛,西部,新几内亚西北部),东帝汶。

其他:黑脸文鸟一般常见至相当常见,广泛分布于华莱士区。在弗洛雷斯岛和塔纳哈姆佩亚非常常见;在北部范围的远端(塔劳群岛、桑吉赫、西亚岛)、东南苏禄岛(萨纳纳)、哈马黑拉、凯群岛(小凯岛)和帝汶似乎不太常见。对人类并不害羞或警惕。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脸文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脸文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