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文鸟

Indian Silverbill Euodice malabarica

白喉文鸟(英文名:Indian Silverbill,学名:Euodice malabaric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银嘴文鸟属的鸟类。又称: 印度银嘴文鸟,居住于平原地带的雀形目鸟类。主要分布在中东及南亚地区,包括印度次大陆、斯里兰卡以及亚洲中南部。这种小型雀鸟具有独特的长尾和圆润体型,嘴喙短而厚实,背部呈灰褐色,腹部为灰白色,喉部至腹部为米白色,尾部黑色中夹带白色。在台湾为外来种逸鸟,现已在台湾大量繁衍。

外形特征:身长约为11厘米,体重介于10至14克之间。雄鸟背部为暗淡的褐色,头顶具鳞状斑纹,下背至臀部及尾上覆羽为白色,最长的尾上覆羽边缘为鲜明的黑色,翅膀的中央和外侧大覆羽为黑褐色,其余部位为暗淡的褐色,几乎无横斑。脸部、喉部为白色,腹部至尾下覆羽为米白色,两胁带浅黄色,有赤褐色横斑;虹膜深棕色,眼环深灰色;上喙颜色从暗灰至黑色不等,下喙为浅蓝灰色;腿灰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脸部和胸部更显暗淡,偏黄,眉纹不明显,两胁的横斑较模糊,尾羽末端较短。幼鸟与成鸟类似,但臀部和尾下覆羽带有斑点,中央尾羽较短且略呈圆形,两胁无横斑,喙为灰色。

鸣叫特征:雄鸟发出单一响亮的“tseep”声,雌鸟则发出双音节的“tsiptsip”,有时会重复成断奏。其鸣唱为一系列音符,先上升后下降,迅速重复成颤音,与银嘴文鸟的歌曲相似。

生活习性:白喉文鸟栖息于开阔地带,包括半沙漠、灌丛、干燥林地、耕作区以及城镇和乡村。它们在平原和丘陵地带活动,最高可达600米,而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夏季可上至1200米(Chitral)。它们是留鸟,但会进行局部迁移,迁移与降雨相关联。主要以草籽为食,也会食用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的种子、稻谷和栽培小米,同时摄取小昆虫和金合欢花的花蜜。通常在地面觅食,从掉落的种子中获取食物,也会从生长中的草丛中摘取种子。高度群居,形成大小不一的群体;在季风后和早冬季节,会形成大群。据报道,在斯里兰卡它们会与灰顶雀百灵一同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期全年,具体时间随地区而异,一般始于雨季开始;在印度次大陆主要在冬季月份;以色列则为3月中旬至6月(主要是4月至5月)。可能有巢帮手。求偶时,雄鸟直立歌唱并扭曲身体向雌鸟展示,然后抓住一根草的一端,飞向雌鸟并放下草茎,整理羽毛,身体竖直尾巴向下指向,头部上下摇晃数次;然后前倾,身体倾斜接近水平,腹部羽毛竖起,尾巴朝向雌鸟,头部上下摆动,同时唱歌。雄鸟提供筑巢材料,雌鸟建造巢穴,巢为不规则球形,一侧有入口,由树枝、稻草和草构成,内衬羽毛,位于地面以上2至3米的枯死荆棘丛、小树、椰枣树或茅草屋顶中;有时会占据旧的织布鸟(Ploceidae)或麻雀属的巢。一窝产卵3至8枚;偶尔,许多卵产于同一个巢中,卵的不同形状暗示可能有多个产卵的雌鸟,观察到两个或三个配对进入同一巢中;孵化期12至14天;雏鸟出生时裸露,皮肤蓝黑色,喙宽而肿胀,内部白色,腭黄色,一条黑色宽带从喙延伸至下颌两侧,舌头有一个黑点;雏鸟期21至23天。

区别辨识:白喉文鸟银嘴文鸟非常相似,但可以通过其特有的白色喉部和腹部、暗色翅膀与白色臀部的对比,以及较长且尖端黑色的尾羽来区分。此外,白喉文鸟的叫声和鸣唱也有助于辨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斯里兰卡、中东部分地区以及亚洲中南部。已引入并成功定居于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阿曼、波多黎各、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埃及(自2019年起)、美国、维尔京群岛(可能已灭绝)和法国尼斯(法国南部)。在台湾为外来种逸鸟,现已在台湾大量繁衍。

其他:白喉文鸟在某些地区广泛被当作宠物饲养,尤其是在波多黎各,引进的种群数量足以供应美国的鸟类贸易市场。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喉文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喉文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