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鹦雀(英文名:Royal Parrotfinch,学名:Erythrura cyaneovirens),是雀形目梅花雀科鹦雀属的小型鸟类,是该属中色彩最鲜艳的小型雀类之一,仅分布于瓦努阿图与萨摩亚群岛。其最显著的外形特征为亮红色头顶与面颊、翠绿至海沫绿的体羽以及粗壮的黑色圆锥形喙。该鸟种高度依赖榕树果实,栖息地局限于原始或退化的雨林,因森林砍伐已自瓦努阿图四座岛屿消失,全球成熟个体估计不足一万。
外形特征:体长约10厘米,体重10.5–13.3 g(北部瓦努阿图亚种稍重)。成鸟头大、尾短、喙粗。指名亚种(萨摩亚 Upolu 岛):头、颈背及上背深绯红,喉至上胸亮钴蓝,上体余部蓝绿,尾羽及腰红褐,下腹及胁部海沫绿,部分个体下腹带蓝。瓦努阿图北部亚种 regia:整体蓝色比例更高,胸、腹、颈侧及上背呈饱和钴蓝,背部深绿泛蓝,尾端有时具深褐端斑,雌雄异色,雌鸟胁及上背偏绿。萨摩亚 Savaii 岛亚种 gaughrani:喉至下腹纯绿,头、尾、腰红色更深。幼鸟面部呈蓝或绿色,额顶具暗红端斑,喙初为黄色具黑尖,离巢后迅速转为黑色;约20月龄换齐成羽。
鸣叫特征:已知鸣唱仅记录于萨摩亚,为持续约1.5秒、先高后低的高频金属颤音,偶尔延长或快速重复;无论在萨摩亚还是瓦努阿图,联络叫声均为尖细“seep”。
生活习性:留鸟,不进行长距离迁徙,但可能在局部游荡以寻找榕树果实。栖息于海拔0–1700米的原始或退化雨林,瓦努阿图个体几乎完全依赖高大榕树树冠觅食;萨摩亚个体亦利用次生林缘及人工种植园。成群活动,萨摩亚可见40只左右大群,瓦努阿图则多为2–6只家庭群。取食时先落树冠,再向下移动,以足固定榕果,用弯喙撕开果肉取种子,残果常置枝上重复利用。偶尔啄食榕叶间的小昆虫及花蜜,育雏期亦喂以杂草籽和小毛虫。
生长繁殖:繁殖记录见于1–4月及7–8月,推测一年可育两窝。巢筑于3–8 m高的树干或枝叉间,常位于榕果或附生植物间,椭圆形或球形,侧向下开口,由细茎与纤维编织。每窝3–4枚白色卵,孵化期13–14天。雏鸟晚成性,裸身具蓝反光口角斑与黑斑点黄色口腭,21日龄离巢,离巢后亲鸟继续喂养两周。
区别辨识:成鸟在其分布区内无近似种易混淆。瓦努阿图幼鸟可能与蓝脸鹦雀幼鸟相似,但后者喙更小、尾更长且下体无蓝色。亚种间差异见“外形特征”。
保护现状:IUCN: NT(近危)。瓦努阿图北部亚种 regia 与南部亚种 serena 被列为易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萨摩亚群岛(Savaii 与 Upolu 两主岛)及瓦努阿图诸岛(现确认分布于 Efate、Emae、Tongoa、Epi、Gaua、Espiritu Santo,可能尚存于 Ambrym)。历史记录显示曾见于 Aneityum、Malakula、Pentecost 与 Ambae,但1990年代末以后已无记录。
其他:分类史上曾被并入斐济鹦雀或视为独立属 Amblynura;目前系统发育研究显示与 七彩文鸟亲缘最近,共同构成鹦雀亚科 Erythrurinae。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头鹦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头鹦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