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Zebra Finch Taeniopygia guttata

斑胸草雀(英文名:Zebra Finch,学名:Taeniopygia guttat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斑胸草雀属的鸟类。小型鸣禽,体长约10厘米,重约10克。雄鸟面部具显著的白色泪滴状斑与橙红耳羽,胸具黑色“斑马”横带,胁部栗色并缀白点;雌鸟色淡无栗色。现存两亚种:指名亚种斑胸草雀已删除(Lesser Sundas)分布于小巽他群岛,澳洲亚种澳洲斑胸草雀已删除(Australian)广布澳大利亚大陆。该种以响亮的“beep”声及复杂啁啾鸣唱著称,常成群取食草籽,对干旱区种子资源变化极为敏感,可随降雨而爆发性繁殖。

外形特征:雄鸟:头顶至上背灰色,腰白;尾上覆羽黑色并具白色横纹,尾羽黑褐;耳覆羽橙至浅栗色,眼先具窄黑缘的白色泪滴状斑;颏、喉及上胸灰色,一条黑色胸带两侧渐尖,胸带下方至尾下覆羽奶油浅黄,两胁栗色并具圆形白斑;虹膜深橙红,眼圈灰色,嘴橙红至橙色,脚粉色。雌鸟:缺少耳覆羽及两胁的栗色,耳覆羽、胸及胁为无明显斑纹的灰色,胸带极细或缺如;嘴色较雄鸟淡。幼鸟:似雌鸟而色更淡,泪滴斑黑边模糊,嘴黑色,随成长逐渐转为橙色。 澳洲亚种体型略大(10.5厘米;9.4–15.7克),雄鸟尾上覆羽更长,尾几乎被完全覆盖;喉至上胸具细黑横纹,黑色胸带两端较宽;下体白色而非奶油色;嘴橙红至深红褐色;脚橙至粉。雌鸟同样无栗色耳羽及胁斑,嘴色稍淡。幼鸟嘴黑色,35日龄后逐渐变橙。

鸣叫特征:指名亚种:远距离叫声为尖锐“beep”,频率高于澳洲亚种;鸣唱为断续颤音,节奏快而高亢,句型更长。澳洲亚种:已知12种叫声,最典型为带鼻音的“nyii nyii”或“beep”,似玩具喇叭;雌雄及个体间有差异。鸣唱由鼻音音节与快速颤音组成,固定个体具有固定序列的“乐句”,并可在不同情境下变化。

生活习性:指名亚种:栖息于低地至海拔2300 m的草地、疏林草原、干燥海岸草地、农田及稻田;显然为局部游荡型,仅巴厘岛有一笔记录。结小群至百余只取食地面草籽。 澳洲亚种:主要分布于干旱及半干旱区的草地、疏树灌丛、开阔硬叶林及灌丛带,通常近淡水。全年可见,具季节性与游荡性;雨量充沛、草籽丰富时可大量繁殖,干旱时则消失。非繁殖季可见500只以上大群,繁殖季则多以2–10只小群活动,日往返巢址与觅食地可达数公里。主食草籽,繁殖期几乎全为半成熟草籽,极少捕食昆虫。

生长繁殖:指名亚种:繁殖期受季风影响,11月于帝汶筑巢,3–4月于罗地岛产卵;雄鸟求偶时直立、膨羽、左右摆动并朝向雌鸟歌唱;巢似澳洲亚种,雏鸟40日龄独立。 澳洲亚种:繁殖时间随纬度、温度及降雨而变,通常在雨后1–2个月开始,与草籽生长同步。澳洲内陆若连续干旱可全年无繁殖,一旦降雨则连续数月繁殖。一夫一妻制,配对关系持久,但雌鸟约10%巢有额外雄鸟受精。松散群居,每群可达50巢以上。求偶分阶段:先为接近、直立、鞠躬、对舞;后阶段雄鸟膨羽、歌唱、左右摆动。雌雄共筑侧入口球形草巢,内衬细软材料,多置于有刺灌丛或树。每窝4–6枚卵,雌鸟偶寄生邻巢;孵化期11–14天,由雌鸟自第4枚卵起抱窝;雏鸟17–18天离巢,35日龄可自行觅食。28–50日龄发出亚成鸣唱,80日龄可繁殖。

区别辨识:指名亚种与澳洲亚种(T. g. castanotis)的区别:前者喉胸无黑横斑,胸带窄而尖,下体奶油色;后者喉胸具细黑横纹,胸带宽,下体白色;鸣唱频率及句型亦异。与双斑草雀的杂交个体具中间特征。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指名亚种在小巽他群岛局部常见至不常见;澳洲亚种在澳洲大陆普遍且常见,部分地区密度可达76巢/公倾。

地理分布:指名亚种(T. g. guttata):小巽他群岛,自龙目岛、松巴哇岛向东经卢昂、塞尔马塔,南至松巴、萨武、道、罗地、塞毛、帝汶等岛。 澳洲亚种(T. g. castanotis):除约克角半岛、纳拉伯平原、大维多利亚沙漠及极东南、西南潮湿沿海外的澳大利亚大陆。

其他:指名亚种与澳洲亚种曾被视为不同种,但羽色、体型及鸣唱差异显著,且在混合饲养下主要同种交配;然若羽色被人工互换或跨种抚育,则杂交后代可育。斑胸草雀已删除为全球最常见的笼养鸣禽之一。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胸草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胸草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