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火尾雀

Red-eared Firetail Stagonopleura oculata

红耳火尾雀(英文名:Red-eared Firetail,学名:Stagonopleura oculat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火尾雀属的鸟类。亦称boorin,小巧的梅花雀科火尾雀属鸟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沿海至近沿海地区的浓密湿地植被中。其外观吸引人,以白色斑点、黑色条纹及耳侧与尾上鲜艳的红色标记著称。红耳火尾雀通常仅能被短暂一瞥:经常快速且隐秘地穿梭于栖息地,偶尔在飞行时被观察到。雄雌羽毛相似,形成终生伴侣关系,占据以筑巢和栖息为中心的领地。红耳火尾雀与澳大利亚东部的艳火尾雀生态位相似。

外形特征:红耳火尾雀是一种丰满、体型微小、尾巴短小的鸟类,背部橄榄色,腹部黑色带有白色斑点,拥有鲜亮的红色喙。眼与喙间极暗(lore区域),有一圈淡色眼环,眼后有一小片红色斑块。幼鸟外观朴素,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艳火尾雀相似。与引入珀斯山的红眉火尾雀不同,后者腹部无斑纹,lore区域不呈深色。红耳火尾雀的体重在11.4至16克之间,长度约125毫米,翅膀平均长56.2毫米,喙长11.8毫米,尾巴长43.7毫米,跗跖长17.0毫米。雌雄羽毛颜色相近,但在繁殖季节雄鸟的色彩会更加浓郁。

鸣叫特征:红耳火尾雀的叫声柔和,通常在移动或受到惊扰时才会短暂听到,或在飞行时被注意到。它们的叫声音量较低,只能近距离听见。

生活习性:红耳火尾雀栖息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偏好密集的植被环境,靠近溪流。它们在低层觅食,主要食用草籽,尤其是Lepidosperma属的莎草种子,偶尔也会食用其他植物的种子。它们是相对独居的物种,一般成对生活,领土范围约为100至200米直径的区域。红耳火尾雀的活动范围在繁殖季节外可能会扩大,幼鸟会被驱赶离开巢区。

生长繁殖:红耳火尾雀的繁殖期主要在10月至11月,有时可延长至1月。它们精心编织巢穴,由草质材料构成,加固以植物绿尖,形成坚固的下垂球状结构。每窝产卵4至6枚,孵化期约为14天。父母双方轮流孵卵,每班大约1.5至2小时。雏鸟在孵化后由双亲共同照料,直到离巢,大约2至3周。成年后,它们形成终生伴侣。

区别辨识:红耳火尾雀艳火尾雀在外观上有相似之处,但可通过其特有的红色耳侧斑块、黑色lore区域和鲜红色喙进行区分。与红眉火尾雀的区别在于后者腹部无斑点,lore区域颜色较浅。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红耳火尾雀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包括从达尔令山脉南至曼吉穆普和彭伯顿,东沿海岸至Cape Le Grand国家公园和以色列湾。在繁殖区域以外的观察记录较少。

其他:红耳火尾雀在圈养环境下极为罕见,因其需要专业知识和大型专业环境以维持其隐秘的生活习性。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耳火尾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耳火尾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