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火尾雀

Painted Finch Emblema pictum

彩火尾雀(英文名:Painted Finch,学名:Emblema pictum),是雀形目梅花雀科彩火尾雀属的鸟类。以及雌鸟眼周的红色。该鸟种的学名中,Emblema 意为‘镶嵌’,pictum 来自拉丁语,意为‘绘画’,反映了其独特的外表。彩火尾雀也被称为 Emblema 雀、山雀、彩火尾和 Emblema。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外形特征:彩火尾雀体型小巧,身长10-12厘米,体重约11.5克。雄鸟的头部和面部呈现醒目的红色,与黑色胸部形成鲜明对比,胸部中央有一块鲜红斑点,两侧、腹部和胁部为黑色并点缀着白色斑点。尾羽和上体呈红褐色,飞行时可见明显的红色臀部和上尾覆羽。雌鸟的面部红色较淡,局限于眉纹、脸颊和眼周,下体颜色较为暗淡,斑点更多。幼鸟外观与雌鸟相似,但下体更暗淡且偏棕色,脸部缺乏红色,喙全黑,逐渐变为下部粉红色。

鸣叫特征:彩火尾雀的叫声相对其他澳大利亚草雀来说较为低沉,但却是其中最响亮和刺耳的。其接触叫声被描述为类似‘trut’、‘chek-chek’或‘ced up, cheddy-up’。独处时,雄鸟会发出响亮的喘息声和喋喋不休的歌声,而雌鸟在巢附近遇到危险时会发出咔嗒声。

生活习性:彩火尾雀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但在水源附近可形成多达百只的大群。它们主要以草籽为食,尤其是来自旋花科(Triodia)的种子,偶尔也会食用果实和草叶。在地面觅食时,它们会在岩石和草丛间跳跃寻找掉落的种子。虽然在野外未观察到昆虫捕食行为,但圈养的彩火尾雀已被观察到捕食飞舞的白蚁和从植被中收集蚜虫。

生长繁殖:彩火尾雀几乎全年都可繁殖,若条件适宜,除了11月和12月外,其他月份都有可能发现其产卵。求偶行为通常发生在地面,双方会捡起树枝或物品然后丢弃。雄鸟在垂直姿势下对着雌鸟唱歌,同时抬起身体羽毛并左右转动头部。它们是单配制,常在隐蔽的旋花草丛中筑巢,有时也在低矮灌木中。巢由旋花草茎构成,内部铺垫羽毛、植物绒毛、毛发或绒球,入口装饰有炭块。雌鸟产下3至5枚椭圆形的白色蛋,有时带蓝色调,孵化期约为13-14天,期间由双亲共同孵化。幼鸟出生后21-26天离巢,再由父母喂养两周左右,大约10周后开始展现求偶行为。

区别辨识:彩火尾雀与其他梅花雀科成员的区别在于其更纤细的身形、橄榄褐色的上体、黑色带白色斑点的胁部以及飞行时显眼的樱桃红色臀部。雄鸟的红脸和雌鸟眼周的红色也是辨识关键。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彩火尾雀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包括西澳大利亚州北部至昆士兰州西部,以及南澳大利亚州东北部。偶尔也有记录显示它们在新南威尔士州西部的短暂繁殖现象。

其他:彩火尾雀曾属于 Emblema 属,但近期研究将其中三种分离至 Stagonopleura 属,目前 是该属下的唯一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彩火尾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彩火尾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