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胸梅花雀

Orange-breasted Waxbill Amandava subflava

橙胸梅花雀(英文名:Orange-breasted Waxbill,学名:Amandava subflav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红梅花雀属的鸟类。具有红色虹膜、橙色胸部、红色喙和深橄榄绿色羽毛。雄鸟特征包括红色臀部、白色侧翼上的暗条纹和鲜红的眉纹。雌鸟较雄鸟更暗淡和小,缺乏红色眉纹。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草原和稀树草原。

外形特征:雄性橙胸梅花雀的冠至背部为橄榄绿至橄榄灰色,臀部和尾上覆羽为红色,尾巴黑色,侧翼有白色边缘;宽红眉纹从喙延伸至眼后,脸颊灰黄色;喉咙黄色,胸侧轻橄榄色,胸中央至腹部橙色,下尾覆羽红橙色,胁部有黄橄榄色条纹;虹膜红棕色,眼环灰色;喙红色,上、下缘黑色;腿灰色至粉棕色。雌鸟无红眉纹,下体淡黄色,下尾覆羽浅橙色。幼鸟上体暗橄榄灰,臀部褐色,下体平淡色,喉部更浅,虹膜棕色,喙黑色。clarkei亚种雄鸟下体亮黄色,上胸有橙色斑点,下尾覆羽橙色,雌鸟下体比指名亚种更淡。

鸣叫特征:叫声为高音、细鼻音下滑音,常为“seet”、“sip”和“cheep”,经常成对出现;飞行意向叫声为一系列“trip”音符,飞行叫声为重复的“tink”,巢穴叫声为一系列柔和高音“tri tri, tri”音符,由雄鸟检查巢址时发出。雄鸟歌曲通常在黎明,一系列高音音符,还有杂乱的金属音符系列,如“cheup, chip, cheet, chink, cheup, chink, chink, chi, cheet…”。雌鸟也会唱歌。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草地、季节性湿润草原、沼泽、水边草木丛生地带和农田边缘,一般在海拔1600米以下;在埃塞俄比亚则在750-2400米之间。主要为留鸟,部分游荡,雨季会移至较干燥的草原。主要食物为小草籽,包括Digitaria milinjana、Hyparrhenia cymbaria、Melinus repens、Panicum novenmere和Setaria sphacelata的种子;也吃丝状藻类,从水面摄取;还吃有翅白蚁(Isoptera)。雏鸟食物包括小种子和小昆虫,如甲虫幼虫(Coleoptera)、白蚁工蚁和蚂蚁(Formicidae)。主要通过攀附草茎并从穗头取食种子;也在地面觅食。成群觅食;非繁殖季节也成大群。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苏丹为6月至9月,在埃塞俄比亚为12月,在乌干达为7月和8月,在肯尼亚的地区雨季,在赞比亚主要为1月至6月(主要是3月至5月),在马拉维为3月至8月,在南非主要为1月至6月。雄鸟展示时通常不持草茎在喙中,指向雌鸟或展开尾羽,有时在她周围跳跃,身体直立,胁腹羽毛蓬松,头部和其余羽毛平滑,面向她;偶尔直立蓬松和跳跃时喙中持有一根草茎;在鞠躬展示中,他站在雌鸟旁边深深鞠躬;头鞠发生在求偶和其他时候,当鸟将其头部和颈背呈给社会优势伴侣进行梳理;双方交配在开阔地带。巢由两性共建,一个粗糙的空心球形草巢,内衬更细的草和羽毛,侧面入口有门廊,有时顶部有雄鸟的巢,放置在高草中;或者采用其他鸣禽旧的覆盖草巢,向扇尾莺和山鹪莺、Ploceus织雀或红巧织雀的巢添加衬垫,有时在主教群落邻近巢中。一窝通常4-6枚蛋;从第二或第三枚蛋开始孵化,孵化期13-14天;刚孵出的幼鸟皮肤粉红色,有长白色绒毛簇,皮肤在羽毛爆发前变为深灰色,喙有不显眼的窄白色边缘,上喙表面有三个黑点,下喙有三个黑点,腭白色,前方有两个大的黑色V形图案环绕着五个小黑点(三个在腭部,两个较小的在后方),舌白色,有两个黑点和黑色尖端,以及下颌新月形结构(正面闭合的喙显示两个黑点被白色喙包围);到离巢时喙肿胀小且灰;筑巢期19-21天;离巢雏鸟将翅膀抬向远离父母的一侧,由父母再喂养10-14天。指名亚种被詹巴杜维达雀寄生;clarkei亚种可能被针尾维达雀寄生。

区别辨识:黑喉鹑雀容易区分,因橙胸梅花雀具有黄色或橙色下体和红色臀部。clarkei亚种下体明亮黄色,上胸橙色斑点,下尾覆羽橙色,与其他亚种区分开来。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西部、中部、东部和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岛西南部。

其他:橙胸梅花雀已被引入其他国家,例如科威特。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橙胸梅花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橙胸梅花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