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兀鹫(英文名:Egyptian Vulture,学名:Neophron percnopterus),是鹰形目鹰科白兀鹫属的鸟类。又名: 埃及秃鹫。小型秃鹫,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西南部至非洲北部以及南亚地区。其翼底黑白相间,尾巴呈楔形,独特的外观使其在飞行时易于识别。以食腐为主,同时利用工具打破较大的鸟蛋,这一行为在鸟类中较为罕见。温带地区的种群冬季南迁,而热带地区的种群则相对定居。20世纪以来,其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岛屿上的种群尤其处于濒危状态。
外形特征:白兀鹫身长54至70厘米,体重介于1600至2400克之间,翼展可达146至175厘米。其羽毛以白色为主,翼下黑色飞羽形成鲜明对比。脸部裸露,颜色为黄色至橙红色,尤其是雄鸟更为鲜艳。尾巴短而呈楔形。幼鸟羽毛呈脏褐色,随着成长逐渐变浅。雌鸟略大于雄鸟,但重量可能增加10-15%。亚种ginginianus体型较小,嘴全为黄色。
鸣叫特征:通常较为安静,但在巢边或争斗时会发出各种低沉的哨声、呻吟声、嘶嘶声和咯咯声。
生活习性:白兀鹫栖息于开阔地带,偏好干燥或半干旱地区,如草原、沙漠、灌木丛、牧场和谷物田。它们依赖于岩石地带筑巢,适应平原和山区环境,最高可在海拔4500米的埃塞俄比亚被观察到。它们以垃圾堆和牲畜废弃物为主要食物来源,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迁徙模式多样,北区种群迁徙至非洲南部过冬,而阿拉伯半岛、巴利阿里群岛和加那利群岛的种群较为定居。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区而异,一般在春季进行。筑巢于悬崖、建筑物或大树上,偶尔在地面或白蚁丘上筑巢。每次产卵2枚,孵化期约为42天。幼鸟出生后70至90天离巢独立,之后至少一个月内仍依赖父母喂养。成熟期在4至6岁之间,已知最长寿的个体在圈养条件下活了37年。
区别辨识:白兀鹫与欧洲白鹳在飞行时有相似之处,但尾巴形状明显不同。幼鸟与成鸟在羽毛颜色上有显著差异,亚种之间亦存在大小和颜色的差别。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白兀鹫分布于非洲西部至印度,西班牙南部至亚洲中部。在中国,2012年新疆首次记录到白兀鹫,成为新纪录。
其他:白兀鹫使用工具的能力在鸟类中较为罕见,它们能够利用石头敲碎大型鸟蛋获取食物。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兀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兀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