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鹫(英文名:Palm-nut Vulture,学名:Gypohierax angolensis),是鹰形目鹰科棕榈鹫属的鸟类。独特的大型猛禽。成年鸟体长可达60厘米,翼展达1.5米,体重在1.3至1.7公斤之间,是旧大陆鹫中最小型的物种之一。分布于非洲热带森林、沼泽和沿海地带,尤其常见于油棕和拉菲亚棕榈生长的地区,从冈比亚至肯尼亚海岸,南至安哥拉和南非东北部。其独特的外形特征和食性使其成为非洲生态系统中的特有种。
外形特征:成年棕榈鹫具有黑白相间的羽毛,头部、颈部、胸部、覆羽及尾尖为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翼展宽大,尾部短而圆。嘴部强大,呈钩状,眼周裸露皮肤呈红色,脚部裸露,爪子锐利。雌雄相似,仅体型上略有差异,雌鸟略大于雄鸟。幼鸟则呈现棕色,眼周皮肤黄色至黄褐色,翼覆羽较淡,下体颜色浅,背部为黄褐色。
鸣叫特征:棕榈鹫在进食时会发出低沉的咆哮声,也会发出各种类似乌鸦叫声和嘶嘶声,特别是在求偶期间,还会发出鸭子般的嘎嘎声。
生活习性:棕榈鹫栖息于热带森林边缘、大型河流、湖泊、红树林、河口和海岸线,偏好油棕和拉菲亚棕榈丰富的环境。它们主要以油棕果肉为食,占成鸟饮食的58-65%,幼鸟甚至高达92%。此外,它们也吃其他水果、谷物、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包括鱼、蟹、两栖动物、蜗牛、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偶尔参与大型尸体的进食,但并不常见。它们在所有天气条件下觅食,主要在清晨活动,估计每天60%的时间用于食用果实,其余时间捕食其他猎物。
生长繁殖:棕榈鹫的繁殖期主要在10月至11月至12月在西部和中部非洲,东部非洲则在1月至2月和6月至11月,南部非洲在5月至9月。成对进行空中翻滚和俯冲的表演性求偶舞蹈,随后建立领地。巢由双亲共同建造,位于高大的树木、棕榈或大戟的开放叉枝或树冠中,离地面6至60米,巢直径60至90厘米,深30至60厘米,内部铺垫树叶、粪便和拉菲亚棕榈叶片。每窝产一枚白色带有褐色和紫色斑点的蛋,大小约为71毫米×54毫米,孵化期大约35至50天,由双亲轮流孵卵。雏鸟为棕色绒毛,由双亲共同照料,大约85至91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棕榈鹫与非洲海雕相似,但通过其红色眼周皮肤和黑白相间的羽毛图案容易区分。幼鸟与斗篷兀鹫相似,但体型更小,喙更粗壮。与近似种相比,后者尾部长而尖,成鸟尾部全白。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的沿海区域,从冈比亚至肯尼亚东岸,南至安哥拉和南非东北部。在西非和中非的低地森林区域最为常见,密度可达每平方千米一对。在刚果、安哥拉、象牙海岸和东非海岸尤为普遍。
其他:棕榈鹫的种群数量稳定,全球估计有24万只。在20世纪初,仅限于乌干达西部,但随着油棕的广泛种植,其分布范围已扩展至乌干达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南部。在比奥科岛(几内亚湾)上也有大量分布。在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仅有九对,首次繁殖记录于1953年,原因是该地区种植了拉菲亚棕榈。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榈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榈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