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巧织雀

Black-winged Red Bishop Euplectes hordeaceus

黑翅巧织雀(英文名:Black-winged Red Bishop,学名:Euplectes hordeaceus),是雀形目织雀科巧织雀属的鸟类。曾被称为火冠巧织雀,常驻非洲热带地区的鸟类,分布自塞内加尔至苏丹,南至安哥拉、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这常见的编织雀,栖息于各种开阔地带,尤其偏好高草丛生的环境,通常靠近水源。其编织的球形巢穴位于高草之中,每次产卵2至4枚。

外形特征:成年雄性黑翅巧织雀在繁殖季节拥有醒目的外表,头部、颈部和胸部呈橙红至深红色,背部为红棕色,臀部和上尾覆羽为橙红至红色;翅膀和尾巴黑色,翼覆羽、次级飞羽、三级飞羽和尾羽有浅黄至白色的边缘,但随着羽毛磨损可能消失;脸颊、耳羽、下巴和喉咙黑色;胸腹部橙红至红色,腹部黑色,下侧腹、大腿、肛周和下尾覆羽白色或带有橙色至肉桂色。雌鸟和非繁殖季雄鸟呈褐色,有暗褐色中央羽毛条纹,翼和尾为褐色,边缘较淡。雄鸟非繁殖季保留黑色翅膀和尾部,但翼覆羽有宽阔的淡色边缘,上体为棕色,有黑色中央羽毛条纹,下体白色至淡棕色。

鸣叫特征:黑翅巧织雀的鸣唱分为三部分,包含咔嗒声和嘶嘶声,如“chussaka-tsipa-tsipa-tsipa-zzzzzzh-tututututu”。站立的雄鸟在领地内发出多种叫声,其中一些较为悦耳的声音仅在近距离可闻,如“seep-seep-seep-zzzzzzray-titi-zzzzzzray-titi-zzzzzzray sisisisi”。雄鸟向返回的雌鸟发出啾啾声;雌鸟以柔和、高音的叫声请求交配;受到惊吓时发出尖锐的“chak”声。

生活习性:黑翅巧织雀主要栖息于高草丛生的地带,包括稀树草原和耕作区,森林国家的空旷地带,以及废弃耕作区过度生长的区域,海拔高度可达2000米。它们经常出现在比其他红羽织雀更湿润的环境中。这些织雀以草籽为主食,尤其是Panicum maximum、Hyparrhenia、Pennisetum和Rottboellia的种子,也吃稻谷和嫩玉米。昆虫也是它们的食物之一,包括白蚁翅膀、毛虫等。它们在草丛中觅食,也常常在地上觅食,会从栖木上捕捉飞行中的昆虫。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加入混合群落与北部红织雀和白顶织雀共处。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一般在雨季开始时。雄鸟保卫400至1200平方米的领地,容忍同域的红巧织雀金背巧织雀黄巧织雀,但对红领巧织雀表现攻击性。雄鸟在领地内显眼地展示,羽毛蓬松,持续鸣叫;接近雌鸟时,雄鸟可能缓慢扇动翅膀或在雌鸟前振动翅膀。巢由雄鸟建造,为椭圆形,侧面有大入口,由草条编织而成,支撑在高草或其他植被的垂直茎上,高度0.8至3.0米,内部由雌鸟用细草衬垫。每窝产卵2至4枚,蛋壳呈淡蓝绿色,平均尺寸为18.5 x 13.8毫米。孵化由雌鸟单独完成,孵化期为12至14天;幼鸟仅由雌鸟喂养,留巢期为11至13天,不利条件下可长达16天。巢可能被白眉金鹃寄生,雄鸟也会遭到白眉鸦鹃的骚扰。

区别辨识:繁殖季雄性黑翅巧织雀通过其橙红色的头部和胸部,黑色的翅膀和腹部,以及棕色的尾巴来识别。非繁殖季雄鸟通过黑色翅膀与橙巧织雀区分。雌鸟与同类相似,但体型更大、颜色更淡。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非、中非、东非和东南非,包括塞内加尔至苏丹,南至安哥拉、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具体包括毛里塔尼亚南部、冈比亚、塞内加尔北部和西南部、马里中部和南部、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象牙海岸东部至尼日尔西南部、尼日利亚中部、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南部、苏丹西南部、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西部,间断分布至加蓬、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除中部森林区)、乌干达、肯尼亚西部和东南部、卢旺达西部、布隆迪西部、坦桑尼亚大部分地区(包括桑给巴尔和奔巴岛)、安哥拉北部和西部、赞比亚、马拉维、津巴布韦北部和东部、莫桑比克中部。此外,在圣多美也有分布,可能是人为引入。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翅巧织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翅巧织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