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织雀

Black-breasted Weaver Ploceus benghalensis

黑胸织雀(英文名:Black-breasted Weaver,学名:Ploceus benghalensis),是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的鸟类。生活在印度次大陆北部河流平原上的织雀。以独特的编织技巧著称,雄鸟会构建封闭式的巢穴,吸引雌鸟的注意力。该鸟种的命名源自于1758年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的描述,最初被归入十字雀科,后归入由法国自然学家乔治·居维叶在1816年建立的Ploceus属中。黑胸织雀在南亚地区广泛分布,常见于印度次大陆北部,少量存在于半岛地区。

外形特征:黑胸织雀的体型类似麻雀,全长约15厘米。繁殖期雄鸟拥有亮丽的金黄色顶冠,头部和胸部有变化的黑色斑纹,一些个体的头部几乎全黑(除顶冠外),胸部也是黑色,而另一些个体则有白色喉咙或全白脸庞,仅有一条黑色带状图案与淡黄色下体相隔。非繁殖期雄鸟和雌鸟的顶冠为棕色,与背部羽毛一致,黑色胸带不那么明显。它们具有明显的眉纹,耳后斑点,以及窄窄的颊纹,颜色为淡黄色。群体常出现在耕作区、水塘边的芦苇丛或广阔的高草地带。

鸣叫特征:黑胸织雀的鸣声为柔和的蟋蟀般的唧唧声,当群鸟返回栖息地时会发出轻柔的chit-chit声。

生活习性:黑胸织雀栖息于芦苇沼泽、多草平原和稻田中。它们倾向于在高草或芦苇中建立庞大的巢群,通常每个巢群由2至3个巢组成。巢穴有中等长度的垂直入口通道,而非悬垂形状。黑胸织雀以种子为主食,包括Echinochloa colonum、Phalaris minor、Perotis、水稻(Oryza)、小麦(Triticum)、小米和高粱等作物的种子。在喂养幼鸟时,主要提供动物性食物,如昆虫,尤其是蚱蜢(Orthoptera),还有毛虫(Lepidoptera)、甲虫(Coleoptera)、蜘蛛(Araneae)和小型蜗牛(Gastropoda)。它们经常与其它种类的织雀、蜡嘴雀(Estrildidae)、椋鸟(Sturnidae)等混群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发生在6月至10月间,黑胸织雀实行一雄多雌制。雄鸟单独构建巢穴,巢穴呈葫芦形,入口通道长度在6至30厘米之间(很少超过20厘米),由草条或芦苇叶片编织而成,通常悬挂在距地面1至2米高的Pennisetum或Saccharum草丛中,或固定在芦苇或灯芯草(Typha)上。巢穴的上部穹顶直接连接到草丛上,或在‘头盔’阶段,巢穴边缘会被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或牛粪,有时还装饰有鲜艳的红色或橙色花朵或花瓣(如Lantana、Lagerstroemia)。一旦雌鸟接受了巢穴结构,雄鸟会迅速完成剩余部分,雌鸟随后在巢穴内产卵。每窝通常产3枚白色无斑点的卵,平均尺寸为20.3×15毫米,孵化期由雌鸟负责,大约持续13至15天。雏鸟主要由雌鸟喂食昆虫,雄鸟在最后五天参与喂养,整个巢期为15天。

区别辨识:繁殖期雄鸟与黄胸织雀的区别在于胸带的颜色为黑褐色或褐色,边缘呈黄褐色;与纹胸织雀的区别在于腹部无纵纹。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的顶冠为褐色,但仍可见黑色胸带或黄褐色边缘。雌鸟与黄胸织雀的区别在于头部侧面的褐色及黄色图案。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黑胸织雀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至中国中南部的东洋界区域。具体而言,它们见于巴基斯坦东北部和东南部(在印度河泛滥平原)、印度北部(主要在恒河泛滥平原,从旁遮普向东至西孟加拉邦和阿萨姆邦)、尼泊尔南部和孟加拉国。关于缅甸南部和中国南部(云南)的旧记录存疑,而在卡塔尔有人工引入的记录。

其他:黑胸织雀被视为某些地区谷物作物的害虫,特别是在旁遮普地区的粮库造成损害。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胸织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胸织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