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织雀(英文名:Sociable Weaver,学名:Philetairus socius),是雀形目织雀科群织雀属的鸟类。是其属内唯一物种,广泛分布于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群织雀以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和大型复合社区巢而闻名,这种巢穴结构在鸟类中极为罕见。
外形特征:群织雀体长约14厘米,重24至32克,两性相似,具黑喉、条纹侧翼和鳞状背部。幼鸟较暗淡,缺乏成鸟的特征标记。成鸟的头部为沙棕色,后颈至背部为深棕色,带有淡色边缘形成鳞片状效果;臀部为淡沙棕色;翅膀和尾巴为暗棕色,翅覆羽有宽阔的淡色边缘;脸颊呈奶油色,带有棕褐色调;从眼窝到下巴和喉咙有黑色斑块;胸部、腹部、大腿和尾下覆羽呈奶油色,带有棕褐色调,侧翼有白色边缘的黑色斑块;虹膜深棕色;喙蓝灰色,基部颜色更深;腿为深棕色。
鸣叫特征:高阶雄鸟的歌唱为约10个初始音符的叽叽声,随后是几个成对的元素。威胁叫声是一系列至少15个快速音符;进入巢穴的叫声是一个超过15个元素的长语句。飞行时,每秒7至8个叫声;接触叫声通常是一个单音符;警报是一个刺耳的单音符。
生活习性:群织雀栖息于开放的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在80至600毫米之间,依赖于散落的树木或人造结构作为巢址。小至大群在地面觅食,追逐昆虫和种子。食物包括草蜢、甲虫幼虫、毛虫、蛾类、白蚁,尤其是收获白蚁和白蚁有翅成虫;偶尔食用软果和Rhigozum trichotomum花的卵巢。大多数食物在地面收集,也追逐飞行中的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北纳米比亚为12月至8月,在东南部为11月至1月;在其他地方繁殖不受季节限制,取决于不规律的降雨,持续9个月。单配制,但连续的筑巢尝试常与不同的伴侣。合作繁殖,最多九个帮手(成人和幼鸟),通常是与巢中幼鸟相关的个体。殖民地繁殖,单个巢穴可达几百个个体。巢穴巨大,深度可达4米,长度7.2米,重达1吨,由干燥的草茎构成,覆盖独立的巢室,入口在底部,材料全年添加,巢室用柔软的植物材料、动物皮毛有时还有羽毛衬垫,雨后特别添加新巢室。
区别辨识:群织雀与较小的Scaly Weaver区别在于,后者更不群居,具有粉红色的喙。成年群织雀的特征是蓝色灰喙、黑喉和背部的鳞状图案。幼鸟较为暗淡,缺乏黑喉和鳞片状背部。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群织雀分布在纳米比亚中北部,南至博茨瓦纳西南部和南非西北部。具体而言,其分布从纳米比亚北部至博茨瓦纳南部,延伸至南非西北部。
其他:群织雀的种群数量在2010年代有所增加,这可能归因于电力塔和其他人造结构作为筑巢地点的增多。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群织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