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雪雀

White-rumped Snowfinch Onychostruthus taczanowskii

白腰雪雀(英文名:White-rumped Snowfinch,学名:Onychostruthus taczanowskii),是雀形目雀科白腰雪雀属的唯一物种。小型鸟类,以其眼周的黑色斑块和明亮的白色翼斑与尾缘为显著特征。广泛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高山地带,是常见的留鸟。

外形特征:白腰雪雀体长约15至17厘米,体重29至36克。具有结实且略尖的喙与长腿。头顶和颈背为灰棕色,前额和眉纹白色,眼周有黑色斑块;背部灰棕色,肩部和上背部有暗棕色条纹,臀部纯白;尾巴暗棕色,外侧羽毛逐渐变白至末端;翅膀的中覆羽黑色,端部白色,大覆羽暗棕色,边缘浅黄褐色(内侧大覆羽更白),飞羽黑色,基部有宽白色条纹,初级飞羽边缘白色,次级飞羽边缘浅黄褐色;下颚和喉咙白色,下体灰白色,胸部和两胁带灰黄褐色;虹膜棕色;喙呈淡角质色,顶端深色;腿黑色。雌雄相似,幼鸟颜色较温暖的棕色。

鸣叫特征:其叫声为尖锐响亮的“duid duid”。鸣唱基于这一叫声,表现为短暂而响亮的“duid-ai-duid duid duid ai”,在类似云雀的展示飞行中发出。

生活习性:白腰雪雀栖息于海拔3500至5100米的高山草地、草原和有稀疏植被的荒漠地带,常与鼠兔群落相伴,使用鼠兔的洞穴作为栖息和繁殖之所。冬季会接近人类居住区。主要食物为小种子和昆虫,尤其在繁殖季节偏好昆虫。善于地面觅食,快速奔跑,成对或小群活动,非繁殖季节形成较大群体。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5月至8月,白腰雪雀在繁殖期间非常活跃,雄鸟围绕雌鸟鸣叫并相互追逐。营巢于岩石洞穴、废弃房屋墙洞或鼠兔的废弃洞穴中,巢由根和草制成,内衬兽毛和鸟羽。每窝产卵3至5枚,卵呈椭圆形,纯白色,平均大小约为25.7毫米x16.9毫米,新鲜状态下重约3.6克。孵化期9至15天,由雌鸟单独承担,雏鸟孵化时裸露,头部有灰色绒毛,眼睛在约7天后睁开。双亲共同喂养巢鸟和幼鸟,平均一窝能至少成功育成一只幼鸟。

区别辨识:白腰雪雀通过其独特的黑白配色、体型和栖息习性与同类区分开来,尤其是在使用鼠兔洞穴方面。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整个分布区内普遍常见,但在南部地区如拉达克和尼泊尔较为罕见。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位于帕米尔高原的高山草原,包括远西北印度的拉达克东南部,向东延伸至西藏、青海东北部和甘肃南部,南至四川西北部(中国中部),并向南延伸至尼泊尔西北部和锡金北部。非繁殖季节,会迁至较低海拔和定居点。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腰雪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腰雪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