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纹灰胸捕蛛鸟

Streaky-breasted Spiderhunter Arachnothera affinis

细纹灰胸捕蛛鸟(英文名:Streaky-breasted Spiderhunter,学名:Arachnothera affinis),是雀形目太阳鸟科捕蛛鸟属的鸟类。其别称来源于胸部独特的条纹状羽毛。分布于远东地区的爪哇岛山区和巴厘岛,偏好生活在山地森林及边缘地带。

外形特征:该鸟体型约为21厘米,成鸟上部呈橄榄绿色,头部冠羽有深色鳞片状斑纹,飞羽和尾羽为黑褐色,边缘泛绿,中央尾羽基部大量绿色,仅尖端例外。下部灰色带微黄,从下颌至腹部重重叠叠的棕色条纹,侧翼亦有条纹,下尾覆羽白色,带有暗色横纹。虹膜颜色多样,包括榛色、巧克力棕或深棕色;喙黑色或深褐色,下喙较浅;腿粉色或淡棕色。雌雄相似,幼鸟与成鸟的主要区别在于下部无条纹,尾羽末端斑点更偏黄色。

鸣叫特征:鸣唱声为‘chee-wee-dee-weet…tee-ree, chee chee-chur’,发出多种尖锐、清脆和嘈杂的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地龙脑香林和低海拔山地森林,偶尔降至较低海拔。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在森林较高层觅食。食物主要包括小型节肢动物和花蜜。

生长繁殖:繁殖记录显示,筑巢行为在北婆罗洲于2月和3月,在爪哇和巴厘岛则于4月至5月及10月至12月。巢由蕨类叶片的丝质物质构成,覆盖小花和植物茎,通过蜘蛛网固定于大叶下方。每次产卵1至2枚,蛋壳光滑有光泽,颜色为肝色带深色帽状斑或淡绿白至深橄榄褐色,几乎完全被深棕色阴影覆盖,钝端处有非常淡的灰色斑点形成橄榄灰的模糊帽状图案,偶尔有几处清晰的深黑色墨水状划痕或线状标记。

区别辨识:细纹灰胸捕蛛鸟在爪哇是唯一的具有明显条纹的下体的捕蛛鸟种类。与纹胸捕蛛鸟相比,后者喙部更为突出,条纹不明显,腹面泛黄。幼鸟可能因缺乏条纹而令人困惑,但整体形状和斑纹以及成鸟的陪伴有助于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婆罗洲较为罕见,但在爪哇和巴厘岛较为常见。在婆罗洲的波令温泉和基纳巴卢公园等地可见。

地理分布:分布于爪哇岛山区和巴厘岛,主要栖息地为山地龙脑香林和低海拔山地森林,海拔一般在900至1600米之间,偶尔下降至305米。

其他:有时被认为与灰胸捕蛛鸟同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细纹灰胸捕蛛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细纹灰胸捕蛛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