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氏花蜜鸟(英文名:Shelley's Sunbird,学名:Cinnyris shelleyi),是雀形目太阳鸟科双领花蜜鸟属的鸟类。全长约9–13厘米,重约8克,雄鸟繁殖羽以金属翠绿与猩红胸带最为显眼。该鸟目前分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C. s. shelleyi)与霍夫曼亚种(C. s. hofmanni)。分布于非洲东南部高原及东坦桑尼亚的米翁博林地和河谷灌丛,海拔500–1200 米,局部常见但总体零散。
外形特征:雄鸟繁殖期头顶、喉及颈背呈金属翠绿,带金黄及铜色反光;上背及小覆羽同色调但反光较弱;尾上覆羽暗翡翠色;飞羽、尾羽黑褐,中央尾羽具细窄金属绿缘;喉下具一条蓝紫色细带,下方衔接10–15 mm宽的猩红胸带;腹部、胁及尾下覆羽暗褐,翼下覆羽褐。非繁殖期雄鸟(蚀羽)仍保留红色胸带和黑色腹羽,其余似雌鸟,但头、喉及尾上覆羽残留金属羽。雌鸟上体灰褐带绿,尾羽暗褐,最外侧尾羽具白端;下体淡褐,后部带黄绿,喉具黑斑,胸胁具暗纵纹。幼鸟两性颏喉黑,具浅色髭纹,胸腹色暗且带黄斑;未成熟雄鸟已现红色胸带。霍夫曼亚种体型较小,喙更短而弯(18–20 毫米 vs. 20–23 毫米),雄鸟胸带较窄,腹部更黑;雌鸟上体更绿,尾色更暗,胸带呈橙红。
鸣叫特征:鸣唱为快速婉转的“chibbee-cheeu-cheeu”等音节;常见叫声包括短促“chip”、连串“didi”及尖细“seep-seep”。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米翁博(Brachystegia)林地,偶见于柚木(Baikiaea)或金合欢(Acacia)林地及花园;海拔500–1200 米。以花蜜、昆虫及蜘蛛为食,通常在高树冠层活动,造访Holmskioldia、紫薇属Lagerstroemia、凌霄属Tecoma及桑寄生科Loranthaceae等植物,亦在Terminalia及芦苇Phragmites间觅食。目前无迁徙记录。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坦桑尼亚2月与4月产卵,赞比亚8–11月,津巴布韦11月,马拉维8月与10月;可一年两窝。巢由叶片、树皮、草或苔藓构成,以蛛丝粘合,内衬羽毛并外露以掩盖入口,置于灌丛2–3 m高处。每窝1–2枚卵,卵色淡橄榄,密布紫细点或大黑斑,或仅宽端具斑。其余繁殖细节尚缺。
区别辨识:霍夫曼亚种体型更小、喙更短弯,雄鸟胸带较窄,雌鸟上体更绿,尾色更暗,胸带橙红而非猩红,可与指名亚种区分。与同属近缘种相比,雪氏花蜜鸟雄鸟具明显的猩红胸带及喉下蓝紫带,雌鸟具暗纵纹尾白端,组合特征易于识别。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总体未受全球威胁,在坦桑尼亚局部常见至不常见,马拉维与赞比亚稀少且分布零散。已知马拉维利隆圭自然保护区及Dzalanyama保护区有记录。
地理分布:指名亚种繁殖区:西南坦桑尼亚、刚果(金)极东南端、赞比亚、纳米比亚东北部(卡普里维地带)、津巴布韦极西北端、马拉维及莫桑比克北部。霍夫曼亚种繁殖区:东坦桑尼亚。
其他:部分学者认为霍夫曼亚种可提升为独立种,但样本量有限,仍需进一步形态与鸣声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雪氏花蜜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雪氏花蜜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