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脸鸬鹚(英文名:New Zealand King Shag,学名:Leucocarbo carunculatus),是鲣鸟目鸬鹚科蓝眼鸬鹚属的鸟类。大型的黑白色海洋鸬鹚,新西兰马尔堡海峡的特有种,以其厚实的颈部和独特的外观著称。繁殖期成鸟头部两侧有黄色、疣状的肉质突起,与喙基部的橙红色肉囊形成鲜明对比。
外形特征:毛脸鸬鹚身长约76厘米,体重约2500至2655克。其特征为短尾、大喙和较长的头部,全身黑色,带有绿色至蓝绿色光泽,头顶部可能有少量白色丝状羽毛。繁殖成鸟的翅膀上有白色小覆羽形成条纹,尾部颜色较暗。面部皮肤淡色,下巴、喉咙至前颈及整个下体为白色。成年繁殖个体有明显的黄色肉质突起,面部皮肤颜色较暗,虹膜深色。雄鸟和雌鸟在外表上相似。幼鸟上体暗灰褐色,下体白色,与成鸟相比显得斑驳。
鸣叫特征:通常在繁殖群之外保持沉默。在巢穴附近,雄鸟的响亮、低沉的‘ergh...ergh’叫声和喉咙颤动可以听到。
生活习性:毛脸鸬鹚擅长潜水,以长而弯曲的喙捕鱼。它们常低飞掠过水面,夏季在靠近水源的岩石上筑巢。主要以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潜水后羽毛会湿透,需晒干才能再次飞行。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3月至12月,通常在6月或7月产卵。毛脸鸬鹚形成多达80对的繁殖群体,巢穴建在岩石上,有时在灌木遮蔽下。巢由枝条和草构成,可用作多次繁殖。每窝产1至3枚卵,通常为2枚,雏鸟出生时无羽,长有烟灰色绒毛。
区别辨识:与白腹鸬鹚(Pied Shag)区别在于,毛脸鸬鹚的白色面部羽毛一直延伸到喙下方,而白腹鸬鹚的脸部主要是白色,延伸到眼睛,且颈部更细。斯图尔特岛和查塔姆群岛的鸬鹚与之非常相似,但三者分布区域不重叠。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全球种群可能不超过700只。自1924年起受到保护,现今其物种和繁殖岛屿均受到严格保护。
地理分布:毛脸鸬鹚分布于新西兰的库克海峡岛屿,主要繁殖在马尔堡海峡东北部的南岛,具体地点包括White Rocks、Sentinel Rock、Duffers Reef、Trio Is和Rahuinui I等地。
其他:历史上曾遭受人类收集鸟蛋和羽毛贸易的威胁,近年来渔民的迫害也是其面临的挑战之一。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毛脸鸬鹚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毛脸鸬鹚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