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胁啄花鸟(英文名:Black-sided Flowerpecker,学名:Dicaeum monticolum),是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鸟类。特有于婆罗洲的高山森林,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雄鸟拥有闪亮的蓝黑色背部和醒目的红色喉部,雌鸟则呈现橄榄绿色上身和灰白色下身,两者均具独特的羽色模式。
外形特征:雄鸟体长约8厘米,头顶至背部光泽蓝黑,脸部、颊区及颈侧呈黑色,中央下巴白色,喉部与胸部鲜红,边界灰黑,上腹深灰,下腹白,侧腹橄榄色,臀部及尾下覆羽淡黄色。雌鸟上体橄榄绿,下体灰白,侧腹淡黄,喉部白,胸有白羽簇。幼鸟似雌鸟,但腹部颜色更深,胸至下颌有细暗纹。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金属般的“zit”声,重复的“tit-tit”声,还有“tsweet-tsweet”的叫声,第二个音节上下滑音,以及快速的敲击声。
生活习性:活跃于森林各层,尤其偏好山地森林环境,包括山地森林、森林草原和灌木丛,高度范围460-2540米。以小果实、种子、花蜜、蚜虫、苍蝇、叶蝉等为食,偶尔上升至树冠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记录显示,雄鸟在北婆罗洲(沙巴)12月睾丸增大,幼鸟在西北部(砂拉越巴里奥)11月至2月被观察到。巢穴为悬挂的苔藓袋,内衬树蕨髓心,装饰以苔藓。已知一窝产3枚蛋,雌鸟喂养雏鸟,其他细节未知。
区别辨识:雌鸟与普通啄花鸟相似,但体型更大,喉部更白,背部更橄榄色。所有类似物种在地理上分离,不会在婆罗洲造成混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婆罗洲北部、西部、中部和东南部的高地,包括沙巴的克罗克山脉、基纳巴卢山和特鲁斯马迪山,砂拉越的彭里森山、杜利特山、穆卢山和巴里奥,西加里曼丹的梁库邦山,南加里曼丹的穆拉图斯山。
其他:历史上曾与其他几种啄花鸟视为同种,现确认为独立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胁啄花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胁啄花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