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带啄花鸟(英文名:Black-belted Flowerpecker,学名:Dicaeum haematostictum),是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鸟类。分布于菲律宾中西部的米沙鄢群岛,包括Panay、Negros和Guimaras岛屿。其特征为上体黑色,带有蓝色光泽,下体白色,胸部至腹部有一显著红色条纹,边缘环绕黑色,喙细长。曾被视为更广泛分布的红纹啄花鸟的亚种。
外形特征:体型小巧,约10厘米长。上体黑色,略带蓝色光泽;下颌和喉部白色,上胸有黑色带纹,其余胸部和腹部灰色,中间有一宽阔的鲜红色条纹;翅膀下方和隐藏的胸羽白色;虹膜深棕色或黑色;喙呈暗棕色至黑色;腿灰色至黑色。雌雄相似。幼鸟上体暗灰褐色,颈侧和脸颊亦如此,下体灰色,虹膜榛色,下颚基部和上颚基部奶油色;换羽中的个体上体暗褐黑色,下至脸颊和颧区,无光泽(肩部除外),下体红色和黑色比成年个体少,主要为灰色,腹部中央略微泛黄,下颚基部黄色。
鸣叫特征:发出“seet-seet”声,有时变为颤音;也有“chip”声和快速的叮铃声;以及“chip-seet-seet”后接短暂颤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及森林边缘,也出现在开阔地带、次生林、农田、椰子林和花园,通常围绕着结果和开花的树木。活动范围从海平面至海拔1250米。以昆虫、蜘蛛、无花果、果实、花朵及可能的花蜜和花粉为食,单独、成对或小群体觅食,加入混合物种群。
生长繁殖:筑巢时间在3月、8月和9月,观察到幼鸟在8月;雄鸟在12月至3月和5月睾丸增大。巢悬挂在树枝末端或树蕨中,距地面7至11米。每窝产一枚蛋,颜色极淡的绿白色,密集地覆盖着紫色云状斑点,宽端斑点多,遍布橄榄棕色斑点。其他繁殖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与红胸啄花鸟相似,但红纹啄花鸟的红色斑块上方为黑色而非下方。在觅食习性和叫声上也有细微差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该物种分布范围小且极度碎片化,受到低地森林和灌木丛清理的影响,导致种群迅速减少。全球估计数量为10,000至19,999只,且正在减少,总分布面积约24,000平方公里。在Guimaras可能已灭绝。曾经在一些地区较为常见,例如Negros岛。
地理分布:分布于菲律宾中西部的Panay、Negros和Guimaras岛屿。
其他:在Negros岛的Mt Talinis次生林中,上世纪90年代初期数量丰富。在Panay岛上,位于拟议的Central Panay Mountains国家公园内的多个地点发现该物种,也在Sampunong Bolo国家公园(名义保护)中找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带啄花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带啄花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