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胸锯齿啄花鸟

Scarlet-breasted Flowerpecker Prionochilus thoracicus

赤胸锯齿啄花鸟(英文名:Scarlet-breasted Flowerpecker,学名:Prionochilus thoracicus),是雀形目啄花鸟科锯齿啄花鸟属的小型鸟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雄鸟亮红色的胸部,在森林的阴暗中犹如恶魔之眼般闪耀。雌鸟则色调更为低调,头部灰色,胸部黄色,两胁泛白,背部呈淡褐色至黄褐色。分布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林加群岛、勿里洞岛和婆罗洲等地。

外形特征:赤胸锯齿啄花鸟体长约9.5至10厘米,体重约8.9至13克。雄鸟头部黑色,头顶有一小块红色斑点,上背黄绿色,翼羽尖端泛黄,臀部和尾上覆羽黑色;喉部和胸部红色,被宽广的黑色边框包围,腹部余部黄色渐变为白色向后腹,两胁灰橄榄色;眼睛棕色,喙深棕至黑色,腿脚暗灰色。雌鸟比雄鸟色泽暗淡,头部灰褐色,可能有淡橄榄黄色顶冠,上体橄榄绿,尾上覆羽黄色,尾羽黑色;脸部侧面灰色,喉部淡灰色,胸部橙黄色斑块,腹部下方及尾下覆羽大面积黄色,其余下体灰橄榄色。幼鸟与雌鸟相似,但下体更灰,喙基部浅色;年轻的雄鸟胸部有黄色和红色,偶尔头顶有少量红色。

鸣叫特征:发出金属质感的清脆鸣声;约6个极高音的虫鸣般的“seek”音节;刺耳的“chink”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泥炭沼泽森林、健康森林和次生林,常见于森林边缘、海岸植被、桉树(Casuarina)树林、橡胶种植园和火灾清理后的健康森林;海拔分布从低地至1280米。可能在某些地区过着游荡的生活方式。以昆虫、蜘蛛、果实为主食,包括槲寄生(Loranthaceae)的果实,可能也食用花粉和花蜜。通常在低层活动,有时像䴓鸟(Sitta)一样攀爬树干,从蜘蛛网中挑选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在马来半岛,幼鸟记录见于1月、5月和8月至10月;Belitung岛上1月发现巢中的幼鸟;在婆罗洲,3月(沙巴)观察到睾丸增大的成鸟,7月至9月(中加里曼丹)有离巢的幼鸟。巢置于低矮灌木中。关于繁殖的其他信息缺失。

区别辨识:与雌性黄臀啄花鸟相比,赤胸锯齿啄花鸟雌鸟的下体颜色更加均匀黄色。雄鸟的红胸和黑边是其独特标志。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林加群岛、勿里洞岛和婆罗洲。在越南极南端曾有记录,但自19世纪以来无新记录。

其他:赤胸锯齿啄花鸟因栖息地破坏而面临风险。在马来半岛被认为是‘脆弱’,可能‘濒危’。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赤胸锯齿啄花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赤胸锯齿啄花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