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䳭

Desert Wheatear Oenanthe deserti

漠䳭(英文名:Desert Wheatear,学名:Oenanthe deserti),是雀形目鹟科䳭属的鸟类。在荒漠地带常见的小型鸟类。其沙黄色的外表和黑色的翅膀、尾巴是显著特征。分布广泛,从阿拉伯半岛到蒙古,横跨中东、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中国西部、北部、中部以及青藏高原。冬季会迁徙至阿拉伯和非洲东北部、印度西北部。在中国,亚种atrogularis可见于新疆西北部、西藏西部、宁夏、陕西北部、甘肃;亚种oreophila则在新疆西南部、青海及西藏。在荒漠中非常常见。

外形特征:漠䳭体型略小,约14.5至15厘米长,体重介于15至34克之间。夏季成年雄鸟上半身呈淡沙灰色,背部颜色稍深,尾羽基部白色,其余部分黑色,具浅棕色尖端。面部、喉咙、肩部黑色,眼上有明显的白色眉纹。雌鸟较灰暗,腹部偏黄,喉部无黑色,冬季雄鸟喉部黑色被白色羽尖遮掩。两性均有全黑尾羽至尾上覆羽水平线的特征。雏鸟与雌鸟相似,但上体斑点状。

鸣叫特征:雄鸟的鸣唱开始为一系列短暂、甜美、变化的哨音,以柔和滚动的音符结束。叫声干燥且嘈杂,包含呼啸声和强硬的‘tuk’或‘tsack’声,以及模糊的滚动‘chrr’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旱的草原和沙漠边缘地带,偏好有少量植被的平坦开阔地。活动于干涸河床、瓦地、废墟和石质平原等地。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吃种子。在地面上跳跃移动,从高处俯冲捕捉昆虫,也会悬停捕食。在以色列,密度最高可达每平方公里4.5对。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2月至6月(北非)、5月至7月(埃及)、4月至6月(亚洲中部)、4月至8月(蒙古)。巢穴通常建在路边、河岸、岩石表面、墙壁、桥梁或建筑物下,由草和根纤维制成,内部铺有细草、羊毛、毛发或羽毛。一窝产卵3至6枚,卵色淡蓝或绿蓝色,带有锈色和紫色斑点。孵化期13至14天,育雏期15至18天,离巢后依赖父母最多3周。

区别辨识:穗䳭相比,雌性漠䳭色彩更为冷调,尤其是胸部和尾部白色更多。两性均具有明亮的白色臀部,与黑色尾巴形成鲜明对比。亚种间存在差异,如oreophila亚种体型更大,atrogularis亚种在伊朗东部至蒙古地区常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包括阿拉伯半岛、中东至蒙古、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中国西部、北部、中部及青藏高原。越冬区覆盖阿拉伯、非洲东北部和印度西北部。在南毛里塔尼亚,估计有22万只个体在67,000平方公里过冬。

其他:漠䳭是迁徙性物种,其迁徙模式复杂,西部和东部种群均罕见地出现在西欧。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漠䳭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