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䳭(英文名:Isabelline Wheatear,学名:Oenanthe isabellina),是雀形目鹟科䳭属的鸟类。名称源自其独特的沙黄色调,无黑色面罩,翼色较淡,尾羽较黑。广泛分布于欧洲东南部至中东、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俄罗斯东南部、中国北部及蒙古,冬季迁徙至印度西北部及非洲中部。在中国,常见于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北部及内蒙古的开阔平原与荒漠地带,最高可达海拔3000米。
外形特征:沙䳭的上身呈灰棕色,带有温暖的橙色调,腹部白色,眉线淡白。尾羽主要为黑色,边缘白色,与雪白臀部形成鲜明对比。雄鸟头部至背部沙灰色,翅膀黑色翼尖,前眼圈有明显的白色眉纹,后眼处变为淡黄白色,脸部和喉咙白色,耳羽带淡黄色,颈部和胸部带黄色调,腹部白色。雌鸟和初生鸟相似,但颜色更淡,翼羽的淡色边缘更宽。幼鸟类似雌鸟,但眉纹更黄,上部有微斑点,下部有斑点。
鸣叫特征:沙䳭的叫声包括短哨音和硬“chak”的声音,如同石头相击。歌曲具有滚动般的特质,包含长而响亮的哨声、叽喳声以及模仿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
生活习性:沙䳭栖息于平坦开阔区域,常在中高海拔。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甲虫、蚂蚁、膜翅目昆虫、苍蝇、蛾类、蜘蛛等,偶尔食用小种子。在白天较凉爽的部分时间觅食,采用跳跃抓取、停飞俯冲、追逐飞行昆虫和掠食的方式。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4月中旬到7月中旬,有时会出现一夫二妻制。平均领地大小在2.2至3.2公顷之间,巢穴通常位于鼠类洞穴深处,由干草、根和毛发构成,内衬毛发、羊毛和羽毛。每窝产4至7枚蛋,孵化期约12至15天,雏鸟期13至17天。
区别辨识:沙䳭与穗䳭类似,但体型更大,颜色更淡,站立更为直立。与穗䳭相比,沙䳭尾羽更黑,翼色更浅,缺乏黑色面部罩。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包括乌克兰至蒙古和中国北部,南至以色列、伊朗和巴基斯坦。非繁殖区域覆盖北非、亚洲南部。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北部及内蒙古的无树平原及荒漠地区。
其他:沙䳭的繁殖范围自1960年以来向西扩展,可能与夏季干旱加剧有关。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沙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