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胸蓝姬鹟(英文名:Snowy-browed Flycatcher,学名:Ficedula hyperythra),是雀形目鹟科姬鹟属的小鸟,分布广泛,除菲律宾外遍及远东至澳新界。其模式产地位于印度。该鸟性格不引人注意,常长时间停留在地面,行为类似歌鸲,齐足跳跃进入。
外形特征:体型小,约11-13厘米长,体重介于6-12克之间,具有圆头、短尾和小喙的特点。雄鸟上身呈暗蓝色,有短而白色的眉纹和明亮的橙色喉咙,颜色向下腹部渐淡。雌鸟上身橄榄棕色,翼缘带红褐色,下颌至眼周有淡色眼圈,形成短眉纹和眼环,其余部位为淡棕色至红棕色。幼鸟与雌鸟相似,但头部和上身有橙色斑点,翼上有橙色羽尖,形成翼带,下巴和喉咙为淡色,下体橙色,带有斑点。
鸣叫特征:鸣唱为安静、高音且嘶哑的一系列下降音调的“tsit-tsip-tsee-tswii”或“chee-chee-chee-chaw”,有时最后一音延长,之后短暂停顿后可能跟上“see-saw”。此外,还有均匀音调和啾啾声的“sitta-sitta, siya siya”。叫声包括细薄的上滑音“chee”或“seep”和柔和或细薄的“sip”,频繁重复。
生活习性:栖息于湿润的原始森林,偏好潮湿区域、竹林丛和山谷;非繁殖季节在较低海拔的类似生境中发现。主要以小型昆虫、幼虫、蜘蛛、小蚯蚓和少量果实为食。在繁殖季节成对活动,其余时间通常单独行动。觅食时靠近地面,在林间空地和边缘活动,偶尔作短距离空中追捕飞行昆虫,常在灌木丛中像鼠类一样奔跑,行为类似于短翅鹟。飞行时摆尾,翅膀略垂于身体两侧。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3月至10月。巢由双亲共同建造,形状不规则,杯状或椭圆形,侧入口,由苔藓、细植物纤维和羽毛构成,通常建在树干洞穴、树桩或地面的河岸、岩石间或树根中,高度一般较低,最高可达12米。每窝产卵2-4枚,双亲共同孵卵和喂养幼鸟,关于孵化期和雏鸟期的具体时长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雄鸟与雌鸟在外形上有明显差异,雄鸟上身暗蓝色,雌鸟上身橄榄棕色,可通过色彩、大小和结构进行区分。与同属其他物种的区别在于:雄鸟的上身呈石板蓝色而非深蓝色,有白色眉纹和黑色下颌;雌鸟上身较暗的橄榄棕色,有橙色或红棕色眉纹和眼环,翅膀上隐约可见红棕色区域,喉咙和胸部有橙色色调。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广泛分布且数量合理常见。在尼泊尔相当常见,在不丹和中国东北部罕见;在孟加拉国为不常见的非繁殖访客。在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相当常见,例如在泰国局部常见到罕见,在马来西亚半岛常见,在老挝中部局部常见。在中国较为常见,但在海南岛稀少。在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巴厘岛、苏拉威西和塞拉姆岛常见;在弗洛雷斯和布卢岛罕见;巴巴尔岛的audacis亚种仅知五只雄鸟和一只雌鸟。虽然该物种不受全球威胁,但持续的森林破坏和退化,加上外来物种的负面影响,表明其种群可能正在下降。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远东至澳新界,除菲律宾以外。在喜马拉雅山脉的繁殖高度为1900-3300米,在东南亚东部为2600米,在马来半岛为1400-2040米,在海南岛为1600米以上,在台湾为1000-2000米,在婆罗洲为900-1300米,在苏门答腊高达2700米。在华莱士区,苏拉威西岛的繁殖高度在800米至2800米之间,塔利亚布岛(苏拉群岛)高于800米,巴坎岛1200-2100米,布卢岛700-1500米,塞拉姆岛700-2300米,龙目岛600-1830米,弗洛雷斯岛1200-1950米,帝汶岛1800-2200米,但在巴巴尔岛低于650米。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胸蓝姬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