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背燕尾

Spotted Forktail Enicurus maculatus

斑背燕尾(英文名:Spotted Forktail,学名:Enicurus maculatus),是雀形目鹟科燕尾属的鸟类。背部具有独特的星点状白斑而得名,是该属中最具辨识度的种类之一。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山地森林溪流区域,包括阿富汗、喜马拉雅山脉、缅甸、中国西南及越南北部。该鸟栖息于阴凉森林中的小溪和岩石溪流,繁殖于海拔600至3000米的山地,冬季可下迁至低地。其鸣声优美,被认为是燕尾属中最动听的种类之一。

外形特征:体长约25–26厘米,体重34–48克。成鸟背部布满白色星点状斑纹,是其最显著的识别特征。与其他燕尾属鸟类相比,其背部斑点呈半圆形或圆形,分布密集。雌雄羽色相似。幼鸟羽色类似白斑燕尾的幼鸟。不同亚种在斑点大小和密度上略有差异:指名亚种斑点呈半圆形;guttatus亚种斑点较小且稀疏;bacatus亚种斑点较圆;robinsoni亚种斑点最小且分布最稀疏。

鸣叫特征:鸣声被认为非常优美,是燕尾属中最动听的一种。求偶期间,雄鸟会发出柔和的颤音和潺潺的啭鸣,夹杂着类似警戒声的叫声。常见叫声包括尖锐刺耳的“kreee”或“tseeek”,以及双音节的“tsueee”或“juweet!”,声音略低于紫啸鸫但相似。此外,还有清脆的“cheek-chik-chik-chik-chik”和快速高亢的“zhih-zhih-zhih…”声,飞行时发出重复的高频“tjeet”声。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森林覆盖的小溪、岩石溪流、瀑布和阴凉河岸,偏好水流清澈、布满岩石的狭窄水道,环境常如隧道般幽暗。繁殖季节活动于海拔600至3000米的山地,冬季则下迁至低地和丘陵地带,最低可达2300米(喜马拉雅地区)。该鸟多为留鸟,但存在季节性垂直迁移。觅食方式以地面为主,沿溪流稳步向上游移动,常在水边石缝间寻找猎物,偶尔进入水中或跳跃捕食飞虫。其食物包括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小型软体动物,也记录到喂食毛虫和成虫大蚊给雏鸟。觅食位置多为浅滩或岸边(38%)、边缘岩石(34%)等。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不同地区略有差异:阿富汗为5月,巴基斯坦及喜马拉雅地区为4月至7月初,缅甸为4月。巢由活苔藓、苔藓根和黏土构成,内衬叶脉,通常筑于潮湿、溅水的环境中,如岩石缝隙、河岸洞穴,偶尔位于路边岩架或寺院旧墙蕨类植物间。每窝产卵3–4枚,卵色为淡乳白至淡绿色,带有黄褐色和棕红色斑点。巢常被大杜鹃寄生。

区别辨识:斑背燕尾白冠燕尾极为相似,但可通过其背部白色星点状斑纹加以区分。不同亚种之间主要通过斑点的大小和密度进行辨识:guttatus斑点稀疏且小,bacatus斑点更圆,robinsoni斑点最小且最稀疏。幼鸟与白冠燕尾幼鸟相似,需结合成鸟特征辅助识别。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斑背燕尾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山地森林溪流区域。繁殖区域包括阿富汗东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和中部(延伸至尼泊尔中部和青藏高原南部)、缅甸、中国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和中部)、越南北部及老挝北部。非繁殖季节可下迁至低地。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福建等地。

其他:斑背燕尾目前被划分为四个亚种,分别为指名亚种(E. m. maculatus)、guttatus、bacatus 和 robinsoni,各亚种在斑点特征和地理分布上略有差异。该鸟在局部地区较为常见,尤其在海拔较高、溪流密集的区域数量较多。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背燕尾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背燕尾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