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蓝仙鹟(英文名:Dull-blue Flycatcher,学名:Eumyias sordidus),是雀形目鹟科铜蓝仙鹟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蓝色羽毛著称。这种鸟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的山地和高海拔地区,常见于湿润的森林环境中。
外形特征:暗蓝仙鹟体长约14至15厘米,拥有宽大的喙,顶端略带钩状。成鸟头部前方至侧冠部位呈现出明亮的天蓝色,而黑脸和下巴至眼周围被钴蓝色环绕,其余头部及上体呈灰蓝色,翼上覆羽和次级飞羽内部边缘更显鲜艳的蓝色。喉部、胸部至上腹呈现淡蓝色,逐渐变为接近白色的腹部直至尾下覆羽。眼睛深色,喙和腿黑色或深铅灰色。雌雄相似,雌鸟颜色稍逊于雄鸟。幼鸟上体呈深褐色,头至背部有广泛的淡黄色斑点和黑色边缘,胸部有暗色条纹,尾部和翅膀边缘泛蓝,中覆羽和大覆羽尖端淡黄色。
鸣叫特征:其歌声由一连串最多8个清澈的颤音组成,常常带有轻微的下滑音,营造出哀伤的效果。此外,它还会发出短暂的颤音,短促的'chip'音符和下降的富音乐性音符。
生活习性:暗蓝仙鹟偏好居住在斯里兰卡高地的森林边缘、路径和空地、峡谷以及树木茂密的区域,以及大型花园,位于海拔1220米至1830米之间,偶尔可达2100米。非繁殖季节可能降至约450米的潮湿低地。它们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幼虫为食,特别是甲虫(Coleoptera),同时也会食用Rubus、Lantana和其他灌木的浆果。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性格不太隐蔽,行动迟缓,长时间保持静止。在树枝和灌木丛较低处觅食,经常从低矮的暴露枝头出发,有时在地上岩石和倒木间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中三月至九月,通常会育两窝。巢穴是由苔藓、植物纤维和叶片构成的杯状结构,建于离地面1至6米高的岩石表面洞穴、苔藓覆盖的河岸裂缝、岩架或树干上的孔洞中。每窝产卵2至3枚,未提供更多细节。
区别辨识:与其它大部分蓝色鸣禽相比,如梯氏仙鹟和黑枕王鹟,暗蓝仙鹟可以通过其苍白的灰色腹部和从喙到眼睛的明显黑色标记来识别。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集中分布于斯里兰卡的中央高地,尤其是海拔600米以上,虽然在900米以下较为罕见。
其他:暗蓝仙鹟在斯里兰卡的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出现在2010系列的50斯里兰卡卢比纸币上。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暗蓝仙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暗蓝仙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