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林鹟

Brown-chested Jungle Flycatcher Cyornis brunneatus

白喉林鹟(英文名:Brown-chested Jungle Flycatcher,学名:Cyornis brunneatus),是雀形目鹟科蓝仙鹟属的鸟类。这种颜色单调、不显眼的鸟主要栖息于中国东南部的丘陵和山谷地带,但也可见于低地。雌雄外观相似,上体呈棕色,下体白色,喉部白色,两胁和颈部带有棕褐色鳞斑。喙部双色且较长,末端有明显下弯的钩状结构。

外形特征:体长约15厘米,体重14.3至21.8克。体型介于中等到较大,体态丰满,背部呈棕色,头部与上体颜色一致,眼圈和眉纹淡黄褐色;翅膀短圆,翼上覆羽略深,尾羽红棕色;下体白色,胸前至胸中部白色,喉部和颈部两侧有暗色斑点或鳞状斑纹;胸部主要为浅棕色,两胁颜色与胸部相似或更淡,其余下体部分白色;虹膜深棕色,上喙黑色,下喙黄色,腿脚粉色或淡黄粉色。雌雄羽毛相同,雌鸟平均体型小于雄鸟。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上体有淡黄褐色尖端,形成鳞片状外观,翼覆羽和三级飞羽尖端有红棕色斑点,下喙尖端黑色。

鸣叫特征:鸣唱为一系列响亮的降调哨音,被描述为‘(pseet,) toot-toot titidirit’,由两到五个音调均匀的音符组成,前常有几乎听不见的高音开头。叫声包括刺耳的churrs。

生活习性:栖息于成熟的低地阔叶常绿森林边缘,包括原始和次生林,以及密集的竹林和灌木丛;偶尔出现在大型花园中。迁徙期间出现在低地半常绿雨林、混合落叶林、红树林和海滩灌木丛中;在非繁殖地区,栖息于低地半常绿原始森林、混合落叶林和红树林及灌木丛。在中国繁殖主要位于海拔600至1600米,可能也出现在更低海拔。通过泰国-马来半岛迁徙,记录高度可达2000米,但在同一区域迁徙和越冬时通常低于250米。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未知。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化和育雏等细节暂无具体记录。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种类相比,白喉林鹟的喉部白色、上体棕色、下体白色以及两胁和颈部的棕褐色鳞斑是其独特之处。此外,双色且具明显钩状尖端的喙也是识别特征之一。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中国东南部(南起河南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南至广西、广东和福建)。非繁殖期分布于马来半岛,可能也出现在苏门答腊的低地森林。迁徙途经上海(中国)等地。

其他:白喉林鹟是东亚地区的特有种,因森林栖息地的持续丧失和破碎化而受到威胁,特别是在繁殖和越冬范围内。在中国东南部,其主要栖息地已因伐木和农业转换而大量消失。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喉林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喉林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