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仙鹟

Sunda Blue Flycatcher Cyornis caerulatus

大嘴仙鹟(英文名:Sunda Blue Flycatcher,学名:Cyornis caerulatus),是雀形目鹟科蓝仙鹟属的鸟类。也称为大型蓝仙鹟。拥有独特的蓝色外表和橙色腹部,分布于东洋界,主要栖息于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低地森林。

外形特征:大嘴仙鹟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森林型鹟,雄鸟呈现深邃的海洋蓝色,上体包括翅膀和尾巴,除了眼周、脸颊、喉部呈黑蓝色,前额、下背和臀部更亮的蓝色。腹部中心为淡黄色至橙色,向下渐变为白色尾下覆羽。雌鸟头部至背部和翅膀为棕色,下背、臀部和尾巴为暗蓝色,下体颜色与雄鸟相似。喙长而尖,腿暗灰色。

鸣叫特征:其鸣声为一系列三到四个高音哨声,形成两到三个薄金属质感的上升和下降音节,类似的鸣唱,但缺少起始的“ziit”音。

生活习性:偏好内陆低地和较低的山脚森林,远离海岸,与红树仙鹟的栖息环境不同,也不像马来仙鹟那样与河流紧密相关。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通常成对活动,从低处的显眼栖木上积极地飞扑捕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记录于2月至7月,具体繁殖细节未知。

区别辨识:雄鸟与加里曼丹仙鹟相比,颜色更深,尺寸略小,雌鸟的独特蓝尾和橙腹使其在同类中独树一帜。与红树仙鹟的区别在于尺寸稍小,前额和下背的蓝色更淡或更亮,与马来仙鹟的区别在于喉部橙色而非蓝色,额头的浅色不延伸过眼睛,翅膀小覆羽的蓝色较暗。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在婆罗洲,数量从罕见到局部常见不等,出现在多个保护区,如Sepilok保护区、Gunung Mulu国家公园和Kutai国家公园。在苏门答腊,极为罕见,仅见于Kerinci-Seblat和Way Kambas国家公园以及Harapan雨林生态系统恢复地。全球种群极可能继续下降,因为其栖息地正在迅速消失或退化。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洋界的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主要栖息于低地混合龙脑香森林,海拔从海平面至约500米。

其他:物种系统学历史未详述,但已知其生存状态受栖息地快速丧失和退化的影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嘴仙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嘴仙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