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鲣鸟

Red-footed Booby Sula sula

红脚鲣鸟(英文名:Red-footed Booby,学名:Sula sula),是鲣鸟目鲣鸟科鲣鸟属的鸟类。它们以独特的鲜红脚掌著称,全身羽毛颜色多样,常见有全褐色或白底黑边两种色型。全球热带海域的离岸岛屿是其主要栖息地,筑巢于树上或灌木丛中,与地面筑巢的同类形成鲜明对比。

外形特征:成年红脚鲣鸟体型较大,身长约69-79厘米,翼展可达134-150厘米,拥有长而狭窄的翅膀和楔形尾。其脚和腿为橙红至鲜红色,喙主要呈蓝灰色,下颌基部粉色。脸部裸露皮肤色彩斑斓,包括粉色至红色和浅蓝色,雄性在繁殖季节前眼下方有绿或蓝绿色斑块。雌雄外观相似,仅体重上有细微差异,雌鸟略大。

鸣叫特征:红脚鲣鸟不具备歌唱能力,但在受到惊扰时会发出响亮的尖叫。当遭遇攻击时,会发出尖锐的‘kraaak’声。在领地着陆时,会连续发出‘karuk’声,邻近个体有时会以相同叫声回应。繁殖期间,雄性在交配时会发出一系列低沉的‘gwak-gawk-gawk’叫声。

生活习性:红脚鲣鸟偏好珊瑚环礁或火山岛屿的热带环境,主要在树上或灌木中筑巢,偶尔也会选择人造废弃结构。它们偏好高于1米的巢址,若无树木则会在草地筑巢。在大型岛屿上,巢穴可能距离内陆5-8公里。成鸟主要在繁殖地附近活动,而幼鸟和亚成鸟可能更游牧,活动范围更广。

生长繁殖:红脚鲣鸟全年繁殖,但具体时间因地区而异。巢建在小乔木或灌木丛上,由树枝、野草及海草搭建,直径约70厘米。每窝产一枚卵,偶尔产两枚。卵为白色,大小约为62×41毫米,孵化期42-46天。孵化过程独特,亲鸟通过脚底脉管化皮肤向卵传递体温。雏鸟由亲鸟共同喂养,3周后能随父母飞翔,5个月后独立生活。

区别辨识:红脚鲣鸟蓝脸鲣鸟褐鲣鸟在外形上有相似之处,但其身形更为纤细,翅膀更长,尾巴相对最长,且脚掌鲜红,易于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红脚鲣鸟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海域,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离岸岛屿。在印度洋,可见于阿尔达布拉岛、塞舌尔、罗德里格斯、查戈斯群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和圣诞岛。

其他:红脚鲣鸟曾因人类捕猎和栖息地破坏在多个岛屿上消失,如西沙群岛。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脚鲣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