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鹊鸲

White-rumped Shama Copsychus malabaricus

白腰鹊鸲(英文名:White-rumped Shama,学名:Copsychus malabaricus),是雀形目鹟科鹊鸲属的鸟类。俗名: 长尾四喜、长尾吱喳、溪吱喳,体长20-28厘米,雄鸟背部有光泽,胸腹部为栗红色,雌鸟较灰褐色。白腰鹊鸲以其嘹亮的鸣声和独特的白腰带著称,广泛分布于印度、东南亚至中国海南和云南,且在夏威夷群岛和台湾作为外来种被引入。

外形特征:白腰鹊鸲是一种类似鶇的鸟类,拥有长而渐宽的尾巴。雄鸟背部有光泽,呈蓝黑色,胸腹部为鲜艳的栗红色;雌鸟颜色较为暗淡,更接近灰褐色,但同样具有白腰特征。幼鸟呈红褐色,有锈红色的翼带。雄鸟尾部长,雌鸟尾部较短。成鸟体重在28至42克之间,体长可达22至27厘米,尾部占7厘米左右。喙黑,腿粉色。

鸣叫特征:白腰鹊鸲的鸣唱声丰富多样,包括一系列响亮的口哨声和笛声,其鸣叫中经常融入其他鸟类的声音,不重复乐句,鸣叫时尾直竖,非常独特。报警声为尖锐的“喳”声。

生活习性:白腰鹊鸲偏好居住在密林、灌木丛、竹林和次生林中,尤其在林缘、路旁和低矮的树木下。它们善于鸣叫,通常在晨昏时分鸣叫,尾部高举。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甲虫、蜻蜓和蚂蚁等。在地面上跳跃或短距离飞行,降落时长尾抽动。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4月至6月,白腰鹊鸲在天然树洞中筑巢,巢主要由草茎、草根和竹叶构成。每窝产卵4至5枚,卵的尺寸约为21毫米×16.5毫米。孵卵由雌鸟负责,孵化期大约12至13天。

区别辨识:白腰鹊鸲鹊鸲的区别在于体型更大,尾长,下体为棕黄色而非白色;白腰鹊鸲没有白色翼斑。雌鸟头部和颈部为灰色,有助于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原产于印度、斯里兰卡至中国东南部、越南、大巽他群岛及其周边岛屿。在1931年被有意引入夏威夷群岛,现今在夏威夷群岛和台湾作为外来种广泛存在。

其他:白腰鹊鸲因其美妙的歌声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在一些地区,由于被大量捕捉作为笼鸟,数量已变得稀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腰鹊鸲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腰鹊鸲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