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颈鸫

White-collared Blackbird Turdus albocinctus

白颈鸫(英文名:White-collared Blackbird,学名:Turdus albocinctus),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亦被称为白颈黑鸫,最显著的特点是拥有明亮的白色颈环,环绕至中胸部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南部,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及中国的西藏、四川等地。栖息于海拔2300-3800米的云杉林、灌木丛或河湖边的灌木丛间。

外形特征:成年雄鸟全身黑色,具有宽阔的白色颈环,延伸至下巴至中胸,环绕颈部和肩部;尾羽下方有细薄的白色条纹和斑点;黄色的眼环、喙和略带黄褐色的腿。雌鸟与雄鸟图案相似,但上半身呈深棕色,头部颜色更深,下半身颜色稍浅,颈环为灰白色或淡黄色。幼鸟为深棕色,背部有广泛的红褐色斑点和条纹,腹部红褐色,带有深棕色斑驳和条纹。

鸣叫特征:黄昏和黎明时,从树梢发出一系列长音节的歌曲,每分钟重复5-7次,由简单而突然的悲伤、柔和、下降的哨声组成,如‘tiu-i tiu-u tiu-o’等,有时会变化为‘tiu-iio’,偶尔夹杂嘶嘶声和吱吱声,与欧歌鸫的歌声相似。叫声包括沙哑的‘tuck-tuck-tuck…’或‘chack-chack’。

生活习性:以昆虫、蚯蚓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冬季依赖更多植物性食物,如浆果、果实和核果(山楂、山苹果、栒子、冬青、矮槲寄生等)。在地面和树上觅食,冬季也会靠近村庄和花园草地,有时与其它鸫类形成大群。

生长繁殖:在藏高原,白颈鸫一年可繁殖两次。第一次尝试产下的小窝雏鸟体型较大,第二次则产出更多的雏鸟,但体型较小。这种差异被认为是由父母喂养行为和季节性食物供应的变化驱动的。研究显示,雌鸟在巢穴防御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胆大的雌鸟比害羞的雌鸟有更高的筑巢成功率。

区别辨识:白颈鸫以其独特的白色颈环易于识别,与同属其他物种区别明显。此外,其鸣叫声和活动习性也可用于辨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南部,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以及中国的西藏、四川等地。在非繁殖季节,分布可能扩展至东南亚地区。

其他:白颈鸫的雏鸟主要被喂食植物材料,尤其是浆果,以及无脊椎动物如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颈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颈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