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多美鸫(英文名:Sao Tome Thrush,学名:Turdus olivaceofuscus),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大型的橄榄褐色鸫科鸟类,具有黄色尖端的暗色喙和鳞状下体。仅在非洲圣多美岛上发现,为该岛常见居民,广泛分布于树荫环境。
外形特征:成鸟长约24厘米,重75至95克。头部至尾部呈暗淡橄榄褐色,头略深色。下巴到喉咙为灰褐色,带有白色条纹,胸部具灰褐色鳞片,逐渐过渡到白色下体上的灰褐色斑点。橙黄色的翼下覆羽与乳白色次级飞羽形成对比。眼睛棕色至红色,喙大而暗,尖端较淡黄色,腿为深棕灰色。雄雌相似。幼鸟上部轻微斑驳,下部重重斑点。
鸣叫特征:鸣唱为悦耳、丰富、变化多端的哨声混合,‘wee-eet wheeeoo, cheee chirrit’,音调起伏,通常在黎明和黄昏时分发出。
生活习性:以甲虫、臭虫、毛虫、蚯蚓和蜗牛为食,包括长达8厘米的特有种Columna columna蜗牛。也大量食用果实,如果园中的番石榴和鳄梨,以及次生环境中Spondias cytherae和Cecropia的果实。在森林中,尤其是无花果,包括Ficus sur, F. kamerunensis和F. fernandesiana。在地面落叶层中觅食,从椰子串中觅食,可能部分夜行。常在‘砧石’上砸碎蜗牛壳。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7月末至1月,高峰期为10月至12月。巢为一个由干植物物质和泥巴制成的大杯状巢(130至170毫米×60至80毫米),外部覆盖枯叶、苔藓和交错的枝条,内部铺有叶片骨架和草茎,通常放置在离地面0.5至4米的浓密植被中。每窝产卵两枚,蓝绿色,带有深红和紫褐色斑点,大小为27至33.1毫米×20至23.1毫米。许多巢被棕色鼠(Rattus rattus)破坏。
区别辨识:唯一在圣多美岛上的鸫类,通过其橄榄褐色外观、黄色尖端喙和鳞状下体辨识。与普林西比岛上的普林西比鸫非常相似,有时被认为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岛屿变种。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之前被认为接近受威胁。全球数量不大,但在适宜的栖息地中广泛且常见。圣多美岛的云雾林高海拔地区密度较低,暗示全球数量较小。可可种植园的遮阴树木移除是局部威胁;土地私有化和东西海岸的道路开发对岛上的原始森林安全构成一些担忧。
地理分布:仅分布于圣多美岛(几内亚湾群岛南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圣多美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圣多美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