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夜鸫

Ruddy-capped Nightingale-Thrush Catharus frantzii

红顶夜鸫(英文名:Ruddy-capped Nightingale-Thrush,学名:Catharus frantzii),是雀形目鸫科夜鸫属的小型鸟类。广泛分布于中美洲高山森林,包括墨西哥南部至巴拿马西部的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两侧。其栖息地主要在海拔1500至3500米的常绿和针叶林下层。红顶夜鸫以棕色上身和灰白色下身为显著特征,冠部呈深红褐色,是最为醒目的羽毛部分。观察最佳时机是在清晨或傍晚,通过播放鸣叫或在森林小径缓慢安静行走。

外形特征:红顶夜鸫体型小巧,具典型的鸫科鸟类结构。上体为中等棕色,下体灰至近白色,冠部呈温暖的红褐色。成鸟两性相似,腹部可能更白。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嘴下端呈暗色,头部和背部颜色较暗,面部较成鸟更暗,胸腹部位带有暗色斑点。

鸣叫特征:红顶夜鸫的鸣唱是一系列优美丰富而变化多端的哨音,其叫声为高而细的‘seet’或‘whooeet’。

生活习性:红顶夜鸫主要在地面觅食,也会在结果的灌木和树木中寻找食物。它们栖息在湿润的山地橡树和针叶林下层,活动范围广泛,常单独或成对出现,翻动落叶寻找昆虫和蜘蛛,也食用小果实。

生长繁殖:红顶夜鸫的巢建于密集的下层植被或灌丛中,高度在1至4米之间,通常靠近水源。每窝产两枚带有褐色斑点的灰绿色或蓝绿色蛋,仅由雌鸟孵化约15至16天,孵化后双亲共同喂养幼鸟约14至16天至离巢。

区别辨识:红顶夜鸫与非常相似的茶色夜鸫相比,整体颜色略深,下喙全为浅橙色,胸部更平滑。其歌声也更富韵律,比茶色夜鸫更为丰富。此外,需与橙腹夜鸫相区别,后者具有鲜橙色的喙和眼环。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红顶夜鸫的分布范围涵盖了中美洲的高山地带,从墨西哥南部直至巴拿马西部,跨越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两侧。主要栖息于海拔1350至3500米的湿润山地森林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顶夜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顶夜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