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鹈鹕

Spot-billed Pelican Pelecanus philippensis

斑嘴鹈鹕(英文名:Spot-billed Pelican,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是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的鸟类。俗名: 花嘴鹈鹕、塘鹅、犁鹕、逃河、淘河、淘鹅。主要分布在南亚,从伊朗南部至印度东部,乃至印尼。是大型淡水和海岸水域的居民,尤其是大型湖泊的常客。尽管在远处与其他地区的鹈鹕难以区分,但近距离观察时,上喙上的斑点、缺乏鲜艳色彩和灰暗的羽毛使它们独具特色。

外形特征:斑嘴鹈鹕体型庞大,体长125-152厘米,体重4.1-6千克,翼展可达213-250厘米,喙长285-355毫米。全身主色为白色,头部、颈部带有灰色,尾部呈棕色。颈部后方的羽毛卷曲,形成灰色的颈背冠羽。繁殖季节时,尾部、侧翼和翼下的覆羽呈现鲑鱼粉色,胸部为赭黄色。喙尖橙黄至黄色,上喙两侧有明显的深色斑点,下喙基部可能较淡,喉囊紫红色或粉红带斑点。雌雄羽毛相似,但雌鸟体型略小。幼鸟出生时被白色绒毛覆盖,随后换为灰色斑点羽毛,喙上的斑点一年后显现,成年羽毛第三年发育完全。

鸣叫特征:关于斑嘴鹈鹕的叫声记载不多,但在繁殖地它们会发出哼声和低沉的呻吟。

生活习性:斑嘴鹈鹕栖息于淡水和海岸水域,偏好大型湖泊、河流、红树林、水库、稻田和潮间带。它们在安静的回水区觅食,主要以鱼类为食,偶尔也会捕食蛙类、甲壳类、蜥蜴和蛇。它们通常单独或成小群捕鱼,有时会成群结队驱赶鱼类至浅水区。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0月至次年3月,筑巢于树上,每巢产卵3-4枚,孵化期约为30天。幼鸟在巢中或附近停留3-5个月,孵化成功率为54%-68%,每对繁殖成功的几率约为90%。首次繁殖年龄估计在3岁左右。

区别辨识:斑嘴鹈鹕与其他鹈鹕种类的区别在于其上喙上的斑点、较为灰暗的羽毛颜色以及繁殖季节特有的粉色和黄色羽毛。与同域的相比,可通过裸露部位的颜色、较暗的尾巴、更多斑点的头部等细节加以区分。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斑嘴鹈鹕繁殖于印度半岛南部、斯里兰卡、柬埔寨,可能还有印尼苏门答腊。在菲律宾已灭绝。在中国大陆的分布主要限于河北以南的东部地区,偶见于新疆、云南,繁殖于东南部。

其他: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为干扰,斑嘴鹈鹕数量显著下降,东南亚部分地区及中国已无其踪迹。在2021年2月5日,斑嘴鹈鹕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保护级别由二级调整为一级。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斑嘴鹈鹕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