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地鸫(英文名:Amami Thrush,学名:Zoothera major),是雀形目鸫科地鸫属的鸟类。特有于日本北部南西群岛的阿美美大岛(Amami Ōshima)和加古罗岛(Kakeroma island)。其外观与虎斑地鸫相似,但拥有12根尾羽而非14根,且整体色调较暗淡。
外形特征:琉球地鸫体型较大,长约29至31厘米,体重约172克。羽毛上部呈温暖的橄榄棕至淡黄色,下部为白色并带有黑色鳞状斑点。头部有明显的白色眼圈,耳羽有黑色斑点,喉部和脸颊区域为白色,冠羽和颈后部为黄褐色带黑尖。背部和翅膀颜色较深,尾巴黑色,中央尾羽更偏灰棕色,外侧尾羽有大白色尖端。下腹部淡黄色,翼下有宽阔的白色中央条纹,脚部粉红色。
鸣叫特征:琉球地鸫的叫声包括薄而扁平的“tsih”声(飞行中发出),低语般的“sih”声,以及高音下降的“tseeooo”。它的歌声丰富,由3至4个旋律性的哨音组成,结尾华丽,类似于白眉地鸫的歌声。
生活习性:生活在未受干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海拔100至400米,偏好湿润山谷环境。食物以昆虫和果实为主,已知会大量捕食蚯蚓。飞行和活动特点独特,奔跑时像矶鹬一样突然停下来听寻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5月至6月,巢建于藤树(Schefflera octophylla)主枝叉处,距地面11.5米,巢由苔藓、树枝、树叶和细根构成,内径约12.7厘米。每窝产卵3至4枚。
区别辨识:与虎斑地鸫相比,琉球地鸫的喉咙颜色更淡,头纹更简单,耳羽后面的暗斑减少,下腹部有更广泛的淡黄色,翅膀上的白色较少。体型更大,喙和翅膀更长。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琉球地鸫仅分布于日本北部南西群岛的阿美美大岛(Amami-Oshima)和加古罗岛(Kakeromajima),属于北琉球群岛(n Ryukyu Is.)。
其他:琉球地鸫曾在1990年代因成熟阔叶林的砍伐而数量锐减,但自控制了引入的小爪哇獴(Herpestes javanicus)后,其种群数量显著回升。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琉球地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琉球地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