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紫椋鸟(英文名:Violet-backed Starling,学名:Cinnyricinclus leucogaster),是雀形目椋鸟科白腹紫椋鸟属的鸟类。体型较小的椋鸟科鸟类,长度约17厘米,Cinnyricinclus属下的唯一物种,具有强烈的雌雄异型性,广泛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木地和草原森林边缘地带,很少见于地面。
外形特征:雄性白腹紫椋鸟拥有醒目的紫蓝色头部和背部,下体纯白色;雌鸟和幼鸟的上体呈棕色条纹状,下体白色并带有深色条纹。两性均有黄色虹膜和黑色喙与腿脚。雄鸟的上体在新鲜羽毛时呈现出蓝调强烈的紫色光泽,随着羽毛磨损,铜色会逐渐占据主导。雌鸟外观更似鸫鸟,上体棕色条纹明显,下体白色且条纹较重。
鸣叫特征:其鸣唱由多达15个音符组成,包括颤音和管乐声,雄鸟会在雌鸟孵卵或育雏时近巢歌唱;软哨音和管乐般的接触叫声,与其它光泽椋鸟(如Lamprotornis)的叫声不同。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开阔林地、河岸森林和林缘地带,高达2200米(马拉维)甚至3000米(肯尼亚)。以果实和浆果为主食,偶尔取食昆虫,如飞蚁和白蚁。是Phragmanthera dschallensis寄生植物种子的重要传播者。在树上觅食,不同于多数椋鸟,即便在圈养环境下也很少落地。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西非为3月至5月,在阿拉伯半岛为3月至4月,在肯尼亚为3月至7月,在坦桑尼亚为11月至12月,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为8月至10月,在东南部为7月至11月,在赞比亚和马拉维为10月至11月,在南非为10月至1月,在纳米比亚稍晚,高峰在2月至3月。巢建于树洞中,通常离地面2至6米,有时利用啄木鸟旧巢,巢内铺垫粪便和绿叶。每窝产2至4枚蛋,多为3枚,孵化期12至14天,仅由雌鸟承担,雄鸟参与喂养雏鸟,雏鸟期约为21天。
区别辨识:雄性白腹紫椋鸟的鲜明紫蓝色上体和纯白色下体,与雌鸟棕色条纹的外观形成强烈对比,雌鸟外观类似鸫鸟,通过颜色和条纹模式即可轻松区分。不同亚种间大小和某些羽毛色彩存在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广泛分布,一般常见至局部丰富。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夏季繁殖移民的数量估计超过32,000只;在莫桑比克中部和南部的最低估计数量为20,000只。
地理分布:在非洲大陆广泛分布,除刚果盆地的密集雨林和西南非洲的干旱区域外,几乎遍及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肯尼亚的Chyulu Hills,高度可达2,100米(6,900英尺)。此外,在阿拉伯半岛西南部也有分布。
其他:该物种历史上被分类在Turdus属内,后被置于Cinnyricinclus属下,为该属唯一成员。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腹紫椋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腹紫椋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