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辉椋鸟

Burchell's Starling Lamprotornis australis

巨辉椋鸟(英文名:Burchell's Starling,学名:Lamprotornis australis),是雀形目椋鸟科丽辉椋鸟属的鸟类。大型、长尾、虹彩蓝绿至紫色光泽的椋鸟。通常以对、群或小群的形式生活在干燥的稀树草原,尤其偏爱靠近荆棘树的地方,已成为营地中的常见物种,与人类关系密切。巨辉椋鸟的食性广泛,包括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物质。

外形特征:体长约30厘米,体重介于74至138克之间。头部至背部呈蓝绿色,颈背有明显的蓝紫色光泽,几乎形成项圈;臀部和上尾覆羽呈紫色,带青铜色调。耳羽和眼下方的斑块呈青铜色,边缘带有蓝色,常显得暗黑色,与黑色的眉纹形成鲜明对比。翼羽有蓝紫色光泽,强烈交叉条纹,尾羽长而渐尖,呈紫色且有强烈条纹。下体从颏、喉到胸部蓝绿色,腹部中央有紫色色调,两胁、大腿和下尾覆羽呈蓝色。虹膜深棕色,喙和腿均为黑色。雄雌相似,幼鸟的下体呈哑光黑色,上体光泽较淡。

鸣叫特征:其歌声为一系列延长的、略带嘶哑的呱呱声,各音节组间有停顿;站立时发出沙哑而富有音乐性的叫声,可能作为领地展示。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放的林地和稀树草原,避开米奥姆博树林,尤其与骆驼刺树(Acacia erioloba)或荆棘树(Acacia nigrescens)相关联。活动范围可达海拔1500米,在南非东部低地低于500米。主要在地面觅食,步幅大,通常与同类或其他椋鸟一起活动,有时会聚集高达千只的群体过夜。食物包括果实、花、小型哺乳动物、蜈蚣、蝗虫、甲虫、白蚁和蚂蚁。

生长繁殖:在赞比亚于3月繁殖,在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于1月至4月,在南非于9月至翌年3月(主要在10月至1月)繁殖。一夫一妻制。巢由双方共同建造,材料包括草、新鲜绿叶、羽毛、蛇皮、干粪、人造物品(线、布、纸、塑料条),放置于树洞中,高度2至7米,或利用岩石裂缝、建筑甚至风车塔。巢箱被接受。每窝产2至4枚蛋,蛋色亮蓝至绿蓝色,可能有稀疏的红紫色斑点;仅由雌鸟孵化,孵化期约15天;雏鸟由双亲喂养,留巢期20至24天。巢可能受到大斑凤头鹃的寄生。

区别辨识:米氏辉椋鸟的区别在于后者更蓝,体型较小,尾巴更加分级且比例上更长。幼鸟与成鸟在颜色上有明显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在中南部非洲,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斯威士兰、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的估计数量超过16,000只,在喀拉哈里跨国公园的数量超过4,000只。

其他:巨辉椋鸟的名称纪念了英国自然学家威廉·约翰·伯切尔。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巨辉椋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巨辉椋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