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丽椋鸟(英文名:Greater Blue-eared Starling,学名:Lamprotornis chalybaeus),是雀形目椋鸟科丽辉椋鸟属的鸟类。分布广泛的非洲鸟类,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林地环境。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亮丽的蓝绿色光泽羽毛,腹部呈紫蓝色,耳部有一块独特的深色斑。这种鸟体型中等,尾部相对较短,常见于塞内加尔至埃塞俄比亚,南至南非东北部和安哥拉的广阔区域内。
外形特征:蓝耳丽椋鸟体长约21至24厘米,体重介于79至106克之间。头部、颈部和背部呈现蓝绿色,上尾覆羽带有蓝色光泽,耳部覆盖着光泽的蓝色羽毛形成明显的斑块。翅膀呈蓝绿色,翼弯处有青铜色的肩羽,翅膀上的大覆羽和次级飞羽尖端有暗色斑点。尾巴比身体其他部位更蓝。下巴、喉咙、胸部和臀下覆羽为蓝绿色,而两侧、腹部和大腿则带有紫蓝色光泽。虹膜颜色从白色到黄色、橙色或红色不等,个体间存在差异。喙和腿均为黑色。幼鸟色彩较暗淡,底层羽毛呈棕色,虹膜为棕色至红棕色。成年后虹膜转为全黄色。不同亚种在大小、翅膀弯曲处的颜色以及头部和颈部的亮度上有所不同。
鸣叫特征:蓝耳丽椋鸟的鸣叫多样,既有音乐般的叫声也有嘶哑的声音,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鼻音十足的“squee-ar”叫声。
生活习性:蓝耳丽椋鸟栖息于干燥的草原林地,有时会进入沙漠地带。它们在树上和地面觅食,以果实和昆虫为主食,也吃谷物。经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偶尔会聚集多达300只于结果实的树木上。在肯尼亚纳库鲁,冬季时会有大量鸟群迁离,而在其他地方则观察到非繁殖季节的游荡群体。在西部非洲,旱季时会向南移动。它们会利用人类丢弃的食物,也会从动物尸体上取食肉块。在国家公园中,它们会从人类那里获取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的西部非洲,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地的繁殖期则在4月至6月。在乌干达和肯尼亚,繁殖期为3月至6月,但在中部和东部肯尼亚全年都有繁殖记录。在坦桑尼亚、卢旺达、马拉维,繁殖期为10月至1月,赞比亚为9月至12月(主要在10月至11月)。在津巴布韦和南非,主要繁殖期为10月至11月,但也有8月至1月的记录。蓝耳丽椋鸟一夫一妻制,会在树洞中筑巢,通常使用自然洞穴或木啄鸟、拟䴕鸟旧巢,巢高0.5至16米。巢内可能铺有草、叶子、塑料碎片和羽毛。每窝产3至5枚蛋,蛋壳呈清澈的蓝色,或带有细锈斑点。孵化由雌鸟单独承担,持续13至14天。雏鸟由双亲共同喂养,孵化期约为23天。在南非,巢穴会被大斑凤头鹃寄生,在东非和南部非洲,也被黑喉响蜜䴕寄生。
区别辨识:蓝耳丽椋鸟与小蓝耳辉椋鸟相似,但后者体型较小,头部更加紧凑,喙较细,耳部斑块更小,偏好阔叶林地。红肩辉椋鸟与蓝耳丽椋鸟的区别在于耳部、腹部和两侧的绿色更深。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蓝耳丽椋鸟广泛分布于非洲,从塞内加尔向东延伸至埃塞俄比亚,向南穿过东非至南非东北部和安哥拉。在西部非洲,它们栖息于干燥的草原林地,甚至沙漠边缘。在东非和南非,它们出现在降雨量较高的地区,包括富饶的林地和耕作区,以及花园,海拔高度一般在500米以上,最高可达埃塞俄比亚高原的2000米,但也见于肯尼亚沿海地带。
其他:蓝耳丽椋鸟在克鲁格国家公园(南非)的种群估计超过32,000只,在南非南部莫桑比克的数量超过10万只,但在中部莫桑比克较为罕见,估计数量至少为1万只。它们存在于许多保护区中。在乍得盆地的旱季,它们可能会对谷物作物造成损害。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蓝耳丽椋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