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辉椋鸟(英文名:Metallic Starling,学名:Aplonis metallica),是雀形目椋鸟科辉椋鸟属的鸟类。体长约25厘米,通体黑亮带金属光泽,尾长呈楔形,眼鲜红。该鸟分布于印尼苏拉群岛、马鲁古群岛、新几内亚及其卫星岛、阿鲁群岛与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亦见于俾斯麦群岛、所罗门群岛等。多栖于雨林、红树林、海岸林和果园,通常活动于1000米以下,偶尔记录到3000米以上。虽多留居,但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属繁殖候鸟,繁殖后迁往新几内亚。
外形特征:体长25厘米,体重48–67克,雌雄同型。成鸟通体黑亮:头顶泛紫光,颈背呈缎面绿色并具细长矛状羽;上背紫光,腰翠绿;翼褐黑带蓝光,尾黑略具光泽;喉缎绿,上胸紫光,下胸与腹翠绿;虹膜橙红;喙与足黑色。幼鸟巧克力褐色,翼与尾色深,喉胸腹褐色具淡黄褐羽缘;虹膜由暗褐经橄榄黄、黄绿、橙绿渐变为成鸟色。亚种差异:circumstripta头、背、胸泛紫红光泽;nitida铜色而非绿色光辉;purpureiceps体型小,尾短,头光弱且背无紫色;inornata更小,色彩暗淡,颈背无绿,胸上几乎无紫。
鸣叫特征:鸣唱短促而带笛音,类似金丝雀;能模仿其他鸟,如绿胸八色鸫及西部噪鹃。飞行时发出下降的鼻音;群栖繁殖地持续发出尖锐啁啾;回巢个体发出高音颤鸣,亦有刺耳哨音与同类相似;幼鸟发出粗哑喋喋不休声。
生活习性:栖于雨林、海岸林、红树林,亦见于林缘、空地、庭园,偶尔到稀树草原果树。海拔通常不超1000米,新几内亚东部可达3000米以上。主要为留鸟或游荡;澳大利亚东北部为季节性繁殖访客(7月至翌年2/3月),非繁殖期迁往新几内亚,部分可能全年留居。以果实为主,兼食花蜜与昆虫,记录取食多种本土及外来果树果实,亦捕食鳞翅目幼虫,飞捕飞蚁、蜂类与蜉蝣。常成群数十至数百只觅食,偶单只或成对;常与果鸠混群,或与同属其他种混群。夜间集群栖息,空中群飞动作复杂。
生长繁殖:繁殖期:新几内亚东部7–10月(莫尔兹比港周围7–2月),部分区域3–5月;澳大利亚东北部8–1月;同一繁殖地可连续育雏3窝,是否同一对鸟未知;美国圈养个体全年可繁殖。推测一夫一妻,偶有合作繁殖(三鸟共筑一巢)。群居繁殖,4–400巢集中于单棵树,相邻巢可合并。巢圆顶侧口,由细枝、藤蔓与树皮构成,内衬棕榈叶条与鲜绿叶,悬挂于树冠10–30米高处细枝末端。每窝1–4枚淡蓝卵,具红褐及灰紫色斑点;孵卵可能仅雌鸟,双亲均以回吐及口衔方式喂雏;孵化及育雏期不详。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种相比,群辉椋鸟具长楔形尾、鲜红眼及全身金属光泽。亚种间差异显著:circumstripta头胸紫红光泽;nitida铜色光泽;purpureiceps体型小、尾短、头光弱、背无紫;inornata更小更暗,颈背无绿,胸紫少。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苏拉群岛、马鲁古群岛、新几内亚及大部分卫星岛、阿鲁群岛、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非繁殖区:澳大利亚种群冬季迁至新几内亚。亚种分布:circumscripta限于东帝汶的达马尔岛与塔宁巴尔群岛;inornata分布于吉尔夫文克湾北部的农福尔岛与比亚克岛;nitida见于俾斯麦群岛(除西北外)与所罗门群岛;purpureiceps分布于俾斯麦群岛西北部的阿德默勒尔蒂群岛。
其他: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部分地区的传统部落视其繁殖群为食物来源,特定家族拥有采集雏鸟的权利;相较同属其他种,群辉椋鸟在野生鸟类贸易中数量较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群辉椋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群辉椋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