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䴓(英文名:Western Rock Nuthatch,学名:Sitta neumayer),是雀形目䴓科䴓属的鸟类。小型鸣禽,广泛分布于欧洲东南部至亚洲西南部,包括希腊、土耳其至伊朗等地。这种鸟以岩石环境为栖息地,尤其偏爱山区,具有灰色上体、白色下体以及独特的黑色眼纹。在高海拔地区可能会随季节性迁移而移动至较低地带。
外形特征:岩䴓长约13.5厘米,体型略小于普通䴓,拥有典型的山雀特征:大头、短尾、强健的喙和脚。相比其近亲,它的腿和喙更为修长。成鸟的上体呈暗灰色,有明显的黑色眼纹,下体由白色渐变为腹部的淡黄色。雌雄外观相似,幼鸟的色彩较成鸟更为暗淡,眼纹不甚明显,翼羽尖端有浅红褐色斑点。
鸣叫特征:岩䴓发出响亮的‘tsik’声作为接触叫声,激动时连串的音节形成颤音或咔哒声,有时会迅速减速降低音调或加速后再减速,类似其歌曲。雄鸟的歌声是在显眼的岩石顶或小树上发出的响亮颤音,通常音调下降,有时银铃般清脆,有时旋律优美,单个音符常为1-2个音节的哨声,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生活习性:岩䴓偏好岩石地带,特别是在山区,包括裸露岩石、悬崖和峡谷,常见于干燥或荒漠化区域。它们也出现在低矮灌木、草本植物和草地附近,偶尔在散落着岩石的林地中出现。夏季以昆虫和蜘蛛为主食,冬季则转向种子和蜗牛。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会保卫觅食领地,但在家庭群体中或恶劣天气迫使高海拔个体下移时,会出现较大的群集。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3月至5月,高海拔地区可能延至5月末,偶见二窝繁殖至7月初。双方共同守卫巢区,雄鸟主要负责建造独特的泥巢,巢呈扁壶状,入口处有一隧道,长度可达10厘米,内部直径约3-3.5厘米。巢穴位于岩壁下,离地面高度至少2米,也可能建在人造建筑上。巢材包括泥土、粪便、毛发、羽毛等,内部铺垫柔软材料。每窝产4-10枚蛋,白色,偶有黄褐色斑点,平均尺寸为20.9×15.2毫米。雌鸟负责孵卵,雄鸟有时提供喂食,孵化期13-18天。雏鸟在23-30天后离巢,但仍依赖父母一段时间。
区别辨识:岩䴓与普通䴓相似,但体型更大,喙更长更强壮,栖息地选择不同。东岩䴓与其相似,但体型更大,眼纹更宽,喙更大。在亚洲西部的两个亚种(S. n. tschitscherini 和 S. n. plumbea)比指名亚种颜色更浅,眼纹不明显,S. n. plumbea 的下体为灰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岩䴓在欧洲东南部至亚洲西南部广泛分布,包括克罗地亚东至希腊、土耳其和伊朗。在以色列的赫尔蒙山部分估计有20-50对。在黎巴嫩山区也不罕见。在保加利亚,密度最高可达13对/100平方公里。
其他:岩䴓的巢穴装饰有时会插入自然和人造物品,如石头裂缝中的各种物件,显示其独特的筑巢习惯。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岩䴓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岩䴓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