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鹭

Great-billed Heron Ardea sumatrana

大嘴鹭(英文名:Great-billed Heron,学名:Ardea sumatrana),是鹈形目鹭科鹭属的鸟类。大型涉禽,广泛分布于东南亚至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主要栖息于沿海地带,包括海岛、珊瑚礁、红树林和大河附近。该鸟以其巨大的体型和独特的暗灰色羽毛著称。

外形特征:大嘴鹭体长约115厘米,重达2.6千克,显著比草鹭大且羽毛颜色更深。全身大致呈暗灰色,头部和颈部为棕色,嘴长而粗壮,前额为灰白色,枕部有深灰色短冠羽。背部和腰部覆盖灰褐色的羽毛,翼展可达190厘米,翅膀在下方较淡。繁殖季节时,喉咙和胸部会变成白色,嘴上部为黑色,下部为黄绿色,腿色为灰褐色到橄榄灰色。

鸣叫特征:大嘴鹭被认为是极为多声的物种,能发出深沉、低沉且共鸣强烈的吼叫声,类似于愤怒的公牛或鳄鱼的叫声,尤其在夜间、受到惊扰或防御巢穴时会发出这种声音,持续数秒,重复3-4次。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沿海地带,如红树林、潮汐泥滩、河口、海岸沼泽、河流、海滩、珊瑚礁湖和岛屿。偶尔会沿着大河向内陆迁徙一段距离,占据水潭、岩石峡谷、沼泽和溪流。以鱼、蟹和其他甲壳类动物为主要食物,倾向于单独或成对觅食,通常在低潮时活动,飞回树木中等待涨潮。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澳大利亚的任何月份,一般与季风季节相吻合,北部地区为5月至6月,东部地区为9月至次年1月。独巢繁殖,有时接近混合种群的巢址,形成稳定的配对关系。巢由树枝构成,经常在同一地点连续多年使用,位于水面之上,深度可达半米,高度从2.5米至10米不等。每次产卵2枚,呈淡绿蓝色,由双亲轮流孵化和照顾幼鸟,幼鸟约在63天后长满羽毛,但通常只有其中一只存活至离巢。

区别辨识:与灰鹭相比,大嘴鹭体型更大,缺少黑头和颈标记,羽毛更偏向棕色。与非常罕见的白腹鹭相比,大嘴鹭的喙更纤细、略弯,腹部颜色更深,背部有更明显的延长羽毛,颈后羽毛更长。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远东,澳新界,从亚洲东南部和菲律宾西部至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在中国大陆,主要见于中南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

其他:大嘴鹭的分布范围虽广,但在某些地区的密度较低,需要更好的保护措施来维护成熟的红树林生态环境。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嘴鹭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嘴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